口耳目
教材分析:本課是象形字歸類識字。12個字按人體器官、動物、天體和物象、植物分成四類。每個字用圖文結合的方法展示漢字演變的大致過程,以便學生理解字義,認識字形,初步了解漢字的造字規律。課后練習“我會連”又舉出了四個字例,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漢字義形結合的特點。本課學寫的三個生字中出現了“豎、撇、捺”三種新筆畫。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字,會寫3個字。認識3種筆畫。
2感悟漢字的形象性,感受學習漢字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本課教學重點是識記12個生字,會寫3個字。“目”和“木”字音相同,容易混淆,注意區分。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設計: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前面,我們為一、二、三找到了他們的家。其它的漢字看見了,都很羨慕,也都想找到自己的家。小朋友們愿意幫助他們嗎?是哪些漢字呢?他們想跟大家捉個迷藏,他們就藏在這些圖畫里。看哪個小朋友最能干,找得最多。
二、聯系生活,自主識字
1、老師出示圖畫,讓學生說說畫上畫的是什么。
2、動手做一做。將圖片分發到學生手中。分小組找找,每幅圖中都藏著哪個漢字。比一比哪個組找的最多。(因為這些字比較簡單,可能多數孩子已經認識,所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猜想。)
3、展示小組學習的成果。每個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將圖貼到黑板上,在圖的下面寫上自己猜出的漢字。(這里可能黑板會顯得小,教師可以先發一張整的白紙,讓各小組貼在白紙上,再展示在黑板上。每個小組在展示的時候,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在什么地方看到過這些字,讓他們當小老師,教大家讀。如果絕大多數小組都找到的字,就只讓學生讀讀。而學生沒有找到的或是找到的很少的,教師就要通過抽讀、領讀的形式讓學生多讀幾遍。)
4、引導學生了解圖畫與漢字的關系。先讓學生觀察圖畫,看看圖上多了什么。告訴學生,這些字叫做象形字。古人根據物體的形狀畫圖,這些圖就是最早的文字。有一些漢字,就是從圖變化而來的。
5、區分“目”和“木”的字義。出示下列詞語讓學生讀一讀:目光、節目、木馬、樹木,讓學生結合熟悉的事物感知字的意思。
三、游戲鞏固識字
1、同桌相互認讀。
2、將漢字、象形字、圖畫分成三組,請學生“連連說說”,看誰說得正確。先在自己的書上連一連連,同桌對一下是不是一樣,講講自己的理由。然后再讓一個學生到黑板上連。
3、游戲。學生有的拿生字,有的拿對應的象形字,有的拿圖片,找到對應的朋友。如可讓學生說“我的朋友在哪里”“你的朋友在這里”,活躍課堂氣氛。
口——就像一張張大的嘴巴。
耳——就像一個耳朵,貼在臉上。
目——就是眼睛的意思,就像一只豎起來的眼睛。
日——像太陽的輪廓,其中的一點表明它是實體。
月——就像一輪明月,彎彎的娥眉月。
火——就像一堆燒起來的火,下面是木材,上面是火。
(學生們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理解字義,識記字形。)
1、 請小朋友要依據象形字的特點,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找出這個字和圖畫的關系。告訴學生,古人就是根據物體的形狀畫圖,這些圖就是最早的文字。現在的一些漢字就是從這些圖畫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