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學設計及評析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上學期,我們學過葉圣陶爺爺寫的一首描寫月亮的兒歌,大家還記得嗎?誰能背誦一下?
2、兒歌中,葉圣陶爺爺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月亮?他把月亮比做什么?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月亮的詩歌,題目是《古朗月行》。(板書課題)
4、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在這首詩中李白描寫的是自己小時候看到的月亮。李白看到的月亮是怎樣的呢?他又把月亮想象成什么呢?我們學習了課文就知道了。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學過的兒歌導入新課,不僅鞏固了舊知,而且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
【評析】導語設計親切自然,新課伊始,便引領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生借助拼音輕聲讀文,讀準字音,并圈劃出生字。
2、生借助拼音自學生字,要求讀準字音。同桌互相檢查。
【設計意圖】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孩子自己識字、互幫互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育理念。
3、采取開火車讀等方式認讀生字檢查、鞏固生字。
4、生大聲自由讀古詩,要求:把字音讀準確,把課文讀通順。
5、指名讀課文,檢查學生是否把字音讀準確,把課文讀通順,隨機糾正字音。
【評析】初讀課文,目標明確。教師提出讀書要求,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讀的要求由輕聲讀、大聲讀再到指名讀,由讀準字音到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的層次不同,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三、圖文結合,理解古詩。
小朋友們已經把古詩讀準確、通順了,現在就請小朋友們和小李白一起去觀賞美麗的月亮。
1、學習第一句詩。
(1)、引導學生觀察、想象、描述畫面。(電腦出示畫面:一個古代的小孩在看著晴朗的夜空里一輪圓圓的月亮。)
(2)、小李白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樣的?他把月亮比做了什么?請小朋友動筆畫一畫詩中哪兩行詩是描寫這幅圖的?
(3)、誰愿意讀一讀第一句詩。
(4)、指導朗讀:小時候不知道圓圓的月亮是什么,把它叫做白玉盤。是啊,小李白以為月亮是白玉盤呢,多有趣啊!怎樣才能把它讀好呢?
(5)、范讀、練讀、指名讀。
【設計意圖】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形象、直觀的表象是學生理解古詩的橋梁,此環節把多媒體課件當作學生學習的輔助工具,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既引起學生對古詩理解的興趣,又能把圖文結合起來,只要學生能通過看圖,劃出與之對應的詩句就能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古詩的意思,不必作過多的解釋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2、學習第二句詩。
(1)、圓圓的月亮像一個白玉做成的盤子。看看這幅圖,月亮更像什么呢?引導學生觀察、想象、描述畫面(電腦畫面出現圓圓的月亮中倒影著亭臺樓閣,在深藍色的夜空中慢慢飄動。)
(2)、請小朋友們在書中劃出描寫這幅圖的詩句。
(3)、學生結合圖畫讀第二句古詩。
(4)、指導朗讀:小李白又以為月亮是梳妝用的鏡子,飛到藍藍的云上了。多美的景色啊!讓我們都來美美地讀一讀。
(5)、練讀、指名讀。
【評析】教者注重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僅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而且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領悟古詩的意境和韻味,并把課文本身所蘊含的活潑、歡快的韻律美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