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文關懷走進學生心田——《淺水洼里的小魚》教學案例與反思
3、發展思維想象
本案例最后一個環節是感悟小男孩的愛心:此時此刻,你想對小男孩說些什么?他有一顆怎樣的心?小男孩聽了又會怎么說?這些開放性的問題都是通過讓學生想象,巧妙地讓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并加以運用,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而且使語言訓練與情感熏陶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升華了課文的主題。
二、發展學生個性,尊重學生體驗
語文教學要以人為本,尊重人,理解人,發展人。在語文教學中,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已不是唯一目的,培養學生基本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才是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感受和體驗,要讓學生敢想敢說,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和人格。如本案例設計的問題:“如果你就是那淺水洼里的一條小魚,此時,你想說些什么呢?又會做些什么呢?”有學生說:快來救救我吧!有學生說:我快渴死了,我要回家……又如: “你看見這些面臨困境的小魚,你會怎么做?”有學生說:帶回家去養。有學生說:放進小河里。有學生說:扔回大海……一個個充滿人文關懷的答案正是建立在個性體驗之上啊!
三 、加強閱讀感悟,陶冶美好情操
人文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在感悟中生成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加強閱讀感悟,從中獲得情感體驗,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與啟示。本案例緊緊圍繞“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個水洼前彎下腰,撿起里面的小魚,用力地把它們扔回大海”這句話展開教學,并以此為切入點,通過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個性化朗讀來感悟語言文字蘊含的豐富情感。在感悟文本的不同階段,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動,引導學生的情感逐步深化。
本案例在研讀第一段三個重點句時,采用了自讀自悟,讀悟結合的閱讀方法。如,句一:“它們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教師是這樣指導朗讀的:哪個詞語看出小魚特別危險?特別可憐?你為小魚擔心、著急嗎?能不能通過朗讀告訴大家呢?句三:“用不了多久,淺水洼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干,被太陽蒸干。這些小魚都會干死。”教師又是這樣指導朗讀的:“用不了多久”會是多久?同學們,小魚多可憐呀!火熱的太陽馬上就要升起,淺水洼里的水馬上就要干了,等待著小魚們的會是什么命運呢?讓我們一起來關心關心這些小魚吧!
本案例在學習第一節時,先由學生自由讀,體會小魚的感受。再讓學生看課件,結合具體情境再次體會小魚的感受。然后帶著感受再讀課文。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的朗讀,落實讀的訓練目標,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的個性化行為。通過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理解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樹立起保護動物、珍愛生命的意識。
四、發揮評價功能,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是情感經驗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過程。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有豐富情感和獨特個性的學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充滿激勵,充滿人文關懷的多元化的評價語言,可以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可以創造和諧愉悅的情緒,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可以激發學生個體潛能的發揮。本案例中,對學生的朗讀、答題,合作學習等,教師都運用了不少激勵性的評價語言。教師的語言評價,變成了一種賞識,一種激勵,一種人文關懷。即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與運用方法的優良行為,更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此文轉載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