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讓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我曾經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個幼兒拿著一支黑色的油畫棒畫天空,把大半張紙涂得烏黑一片。老師見了馬上就說:“你到底在干什么?會不會畫天空,天空是藍顏色的!闭f完就拿起一支藍色的油畫棒和一張白紙,讓孩子重新畫了一遍。
試想:在這樣一個環境和教育理念下,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嗎?他們敢自由地發揮嗎?我想這個孩子以后再也不會拿起其它顏色的筆來畫他心目中的天空了,因為如果再這樣做他又會受到老師的批評。
事實上,天空就一定是藍色的嗎?我們仔細想想就可以發現天空其實有多種顏色,即使是藍色的,也是千變萬化的藍,何況還有白色的、紅色的等。如果你在響雷下雨的時候看天空,它也可能是接近黑色的。為什么我們就不能接受黑色的天空,而一定要按常理讓孩子們去畫千篇一律的藍天呢?如果當時教師合理地加以引導,說不定孩子們就會畫出更多姿多彩的天空,想象力就得到更好的發展。就像案例中提到的“太陽”,我們通過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們打破以往的慣例,沖出固定的模式,畫出了五顏六色、絢麗多彩的太陽,相信他們以后還會想象出其它的太陽,說不定也會是黑色的。
作為教師我們要用贊賞的眼光肯定每位孩子:只要是孩子們想象出來的就是好的,就是漂亮的。部分老師對孩子繪畫能力的評價經常以畫得像不像為標準,久而久之就培養出了一批技能型、模仿型、重復型的小大人,孩子的畫就是老師的畫的“再現”,他們一味地模仿老師的畫或生搬硬套,缺乏創造性,遮掩了想象力,孩子們畫得很累,美術活動成了一種照抄的課程,喪失了童趣,喪失了歡樂。
四、采取措施
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指出:“最杰出的藝術本身就是想象”。我們不如嘗試一下讓孩子敢于“異想天開”,敢于去表現自我。我認為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在活動中萌發幼兒的想象意識。
想是動詞,就是動腦筋;象,就是圖象、形象或畫面。想象就是靈視,是主觀靈性的東西。想象的空間具有無限性,可以打破現實物象中的真實限制,決不是現實的機械刻板。因此,我們不能以像不像來評價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評價。教師這次以像不像為標準,下次孩子的畫就都會向“像”靠攏,喪失了想象力。我們在繪畫活動中可以嘗試提出疑問讓幼兒改變思路,肯定幼兒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種僵化、固定不變的思維模式。幼兒的想象潛力是巨大的,他們天真的童趣、獨特的想法往往給人新的啟迪。
2.讓大自然啟發孩子的想象源泉。
陳鶴琴先生認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他主張讓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學習,獲取直接的體驗,讓大自然啟發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我們應常常帶孩子走出活動室,看看美麗的花朵,摸摸大樹,觀察小動物等等,這樣孩子的興趣一下子就會被激活,想象力也隨之迸發。
法國著名藝術家羅丹也有一句名言:“自然總是美的”。自然界的景色千姿百態,大自然是幼兒繪畫活動的最好課堂,欣賞大自然的景物為幼兒開啟了想象的大門,發現了美、創造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