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請客》動態繪本教學實踐
本學期,根據六一幼兒院小七班班級幼兒的現有水平,以及孩子們對周圍事物動物感興趣的特點,老師選取了一本非常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的動態繪本書籍《熊貓請客》,投放在班級的圖書區來開展閱讀活動。
拿到繪本后老師首先對繪本的內容及特點進行了分析,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思考接下來所要開展的語言教學研究活動的重點及實施策略。從繪本內容來看,這是一本圖大于文的故事類作品,能夠讓幼兒從色彩鮮艷、形象生動、豐富細節的畫面中了解小動物食性特點。從繪本的形式來看,這個動態式操作過程能夠激發幼兒的閱讀熱情和興趣,并且也是一個培養幼兒細致觀察能力、交往能力的契機。
繪本中有關動物食性方面的信息量比較大,大概有9種小動物。借鑒蔡靜老師從上海帶回的語言經驗教學策略,老師將繪本中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制作了一套幼兒動手操作的布書,投放在班級的語言區角,布書上面設計了一些發展幼兒小手肌肉靈活性的按扣、粘扣等材料,使幼兒在輕松的操作動手中尋找到小動物與食物的對應關系,同時還鍛煉了幼兒學習系不同種類扣子的能力。
在老師和孩子們一同分享布書的環節中,孩子們先是指認封面上4種動物的名稱,接著便饒有興致的解開扣子,想看個究竟,結果發現扣子里面不僅有小動物還有許多的食物。教師在提煉了幼兒的表述后進行發問:“這些小動物在干什么呢?”幼兒回答:“在吃東西”教師又追問:“它們都喜歡吃什么東西呀?”幼兒爭搶著回答到:“小貓喜歡吃魚,小白兔喜歡吃蘿卜,小山羊喜歡吃青草、小猴子喜歡吃桃子……。”在接下來的幾次活動區游戲中,教師能夠清晰地聽到很多的幼兒在對于這套有趣的布書所產生的相關積極的對話。由此也說明了布書材料的投放接近幼兒的生活,符合幼兒的經驗和需要,同時也幫助老師梳理了幼兒關于動物食性的前期經驗。
隨后,教師便在語言區進一步投放了動態繪本《熊貓請客》,以提升幼兒原有認知經驗,深入引發幼兒感受本書故事情節。對于分段情節教師運用了遮擋部分畫面的教學策略,引導幼兒重點觀察熊貓廚師在廚房里為客人做食物的細節,思考它是在為哪位客人準備好吃的東西呢。如:教師根據畫面進行提問:“熊貓廚師在廚房里準備什么好吃的東西呢?”幼兒通過仔細的觀察發現并積極地反饋著教師的提問:“蘿卜和青草。”細致觀察的幼兒還能夠更進一步描述食物在畫面上的顯著位置:“青草在熊貓的頭頂上------。”教師接著又問:“蘿卜和青草是為誰準備的呢?”幼兒思考著回答:“小兔和小山羊,小兔喜歡吃蘿卜,小山羊喜歡吃青草。”緊接著幼兒迫不及待的要翻開后面被遮擋的圖畫了。于是,教師一邊引導幼兒正確的一頁一頁翻看,并小心的拉動變化小標簽,一邊鼓勵幼兒再次表達故事中小動物吃到食物的情節,以及引導幼兒體驗夸張的描畫中所表達的小動物的心情和大家在接受熊貓送上的食物后所要表達的謝意:禮貌用語等。
這樣,通過教師一步步層次性的提問,引導幼兒對圖畫細致觀察,猜想并驗證熊貓廚師手里或者身邊的食物與下一頁畫面中動物的形象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從孩子們發現后的笑聲和驚嘆聲中,能夠知道他們對于這本圖書強烈的愉快體驗,預測成功的喜悅吸引著他們繼續閱讀乃至不斷的多次重復閱讀。幼兒在熟悉理解畫面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反復揣摩圖畫之間的關系,同時又在不斷的加深對繪本故事的情境、情節、情感的領會、理解、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