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孩子邊吃飯邊玩的不良習慣
李大釗講過一句話:玩就玩個踏實,學就學個痛快。搬到這里來,可以改成:要玩就玩個踏實,要吃就吃個痛快。吃飯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活動,不僅涉及營養和健康,更與心理相關,而且對形成良好的家庭結構模式,有著容易被忽視但其實很深遠的意義。
有人會覺得,船到橋頭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就會自己吃了。這并不錯。但是,有一些不良行為,也確實烙上了。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吃得好一些?
掌握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事,讓孩子完成,父母的事,讓父母去做。一定要記得,吃飯是孩子的事。
一、輔食添加期:這個階段孩子還是以奶為主要食物。通俗地說,孩子的營養和“飽”感,還靠母乳或牛奶為主。輔食的添加,要起的重要作用是讓孩子品嘗各種食物的味道,為將來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打下基礎。很多家長在這個階段就開始急于求成,不斷地喂這個喂那個,開始給孩子下飲食“任務”,絕不肯理會孩子的意愿——小嬰兒也有意愿的。家長的控制,就此開始。
二、一周歲到兩周歲左右:我覺得這個階段孩子其實可以開始自己吃一部分。再加上家長喂一部分。年齡越往后,家長喂的時間可越少。這個階段很辛苦,因為孩子不會準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家長不好判斷孩子到底飽了還是不飽。而且孩子又特別安靜不下來,耐性恐怕只有十來分鐘。這樣的時間,確實不足以讓孩子吃飽飯,這是家長會讓孩子邊玩邊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其實,這階段的孩子雖然不會“言說”,但已可“意會”,家長反復地用簡短、明確、肯定的口吻將規矩告訴孩子,孩子是會明白并接受的。比如說:“吃飯時間到了!”比如教會孩子:“還吃嗎?不吃就搖頭。”更簡單的辦法,是家長用一致的、明確的行動告訴孩子吃飯的規矩:吃飯時間到,就要吃飯,每次吃飯只會在半小時內,超過就會收走,中間餓了要等到下一餐。肯堅持的家長,也許一個星期就足以讓孩子知道遵守這個規定有多么重要。
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確實很短啊——家長得有智慧將吃飯變成一種好玩的游戲,讓孩子覺得吃飯和玩一樣有趣。(這最具挑戰性,因為能有幾個人有空天天這樣?沒精力也沒時間)。
三、兩周歲以后:放手,孩子將會吃得非常好。很多規矩可以明確,需要的就是家長幫助孩子適應,然后嚴格執行。孩子在這個階段自我意識很強,但在吃飯問題上,恰好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吃飯是你的事,你要負責完成好,沒完成好,你就要挨餓。
還可以做的是,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尤其是做飯的過程中來。這一方面能幫助孩子養成進食好習慣,還是溫情主義的良好培養基地。相信一下,小家伙剝蒜的本領可能很高呢!
要特別提出的是:其實,要讓孩子胃口好,我個人覺得,孩子在母體中時,母親就應該非常重視營養,保持良好的情緒和胃口。一般來說,母親胃口好,孩子胃口不會差。甚至,在做孕期準備的時候,就要注重調理自己的脾胃。這樣,可以省很多事呢。當然,這是一家之言,我沒有論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