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哪里》教學設計及評析
《他在哪里》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數學與生活空間”中的一課,在本課教學中,我精心營造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心理狀態下主動積極的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并獲取成功的喜悅。下面是我對本課的設計。
教學內容:六年級上冊教材第52~54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學會根據已有的信息,逐步縮小范圍,確定物體的平面位置。
、茲B透集合的交集概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推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
、朋w驗用畫圖求集合的過程與方法。
、圃鰪娒褡遄院栏。
教學重點:根據已有信息,逐漸縮小范圍,并找出符合信息條件的共同部分,確定物體平面位置。
教學難點:找出符合信息條件的共同部分,即集合交集知識。
教具準備:教材52頁例題、53頁“練一練”多媒體課件,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1、“幸運52”現在開始,請根據我的描述猜出他是誰。
“他是我國一名優秀的航天員!
“11月12日他和同伴一起乘坐神舟六號飛船成功遨游太空。”
“他是湖北棗陽人!
2、生各呼:“聶海勝”。
3、師:不錯,他就是航天英雄聶海勝,他是我們湖北的驕傲,也是我們祖國的驕傲,我們要向他學習,那么,你是怎樣想到是他的?
4、生:老師的第一句話讓我想到了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等人,第二句話我就可以確定是費俊龍、聶海勝中的一個,而聶海勝就是我們襄樊棗陽人,所以猜到是他。
5、師:真棒,你想的很周密,剛才大家先想到三個人進而逐漸縮小范圍,確定了其中一個。今天六(3)班的教室打掃的干干凈凈,做好事的是誰呢?你能不能根據給出的信息逐步找出他在哪里嗎?(板書課題:他在哪里)
〔自評〕良好的導入能迅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傾向,從而使學生自然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我用學生熟知的猜人物游戲來導入,一下子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氣氛也馬上活躍輕松,并同航天英雄聶海勝這個學生感興趣的人物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生民族意識熏陶,從而逐步引到本課內容上來,可謂一舉多得。
二、探究推理
1、(多媒體出示六(3)班坐位圖)⑴號同學說:他在我的右后方。根據這個信息,你能知道他在哪個范圍嗎?請你用方框畫出他的范圍。
2、生回答并操作(多媒體閃爍并變色他的范圍)。
3、⑵號同學說:“他在我的左后方!备鶕@個信息,你覺得他在哪個范圍?(指名回答)能說說為什么嗎?(生:根據⑴號同學提供的信息我確定了一個范圍,⑵號同學的信息應在⑴號的范圍內找)。
4、師:不錯,要找對象的范圍應該同時符合⑴號和⑵號同學提供的信息。現在請你再根據⑶號和⑷號同學提供的信息找下去,看能不能找到他是誰。
5、學生思考操作后指名回答并簡述尋找過程(多媒體演示)。
6、師:你們真棒,現在做好事的同學找到了,我們來獎他一顆五角星(多媒體演示在他的位置閃爍五角星)。
7、師:如果上面的問題中,⑴、⑵號同學的說法不變,而⑶號同學說“他在我的左后方。”這時還需要⑷號同學提供信息嗎?做好事的又是誰呢?
8、生:不需要,因為符合⑴、⑵號同學信息同時又在⑶號同學左后方的只有一個同學了。
9、師:很好!看來大家很會推理,會根據已有的信息慢慢縮小尋找范圍,將來可以做一個大偵探。(板書:根據信息縮小范圍 確定位置)
〔自評〕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動……”本環節從趣味的找人活動提出問題,無形中誘發了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心理意向,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展開推理思維,在寬松的氣氛中探索,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新課程標準要求。并用鼓勵表揚性的語言來增強學生學習信心,表現出對學生的極大尊重。
三、能力拓展
1、(媒體展示練一練題和圖)根據這三個信息,你能它是哪個城市嗎?請你想一想,畫一畫或是跟同桌交流一下。
2、讓學生自己思考操作后充分發表意見。
生1:我是用畫方框的方法,先把三個信息提供的位置分別框起來,兩從中找共同的部分,確定是蘭州的。
生2:我是用畫圈的方法,先圈出符合第一個信息的城市,再在這個范圍內找出符合第二個信息的城市,逐步確定是蘭州的。
生3:我先根據第一個信息排除了兩個城市,再根據第二個信息排除了兩個,這樣逐步確定是蘭州。
3、小結:同學做的很好,有用畫方框的方法找到的,有用彩筆畫圈的方法,還有用排除法的,不過大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根據信息逐漸的縮小范圍,最終確定是哪個城市。
〔自評〕在前面知識基礎上,本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給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操作、思考,獲取自己的經驗。在合作交流中不斷優化自己的結論。同時,我并不局限于書本上介紹的交集方法,而是發揮學生不同的個性,讓他們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認知,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一來學生就有了不同的自主發展空間和自主探索機會,既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又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