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329)
1、總統流下了眼淚
7月6日,只剩兩天就將離任的奧地利總統托馬斯·克萊斯蒂爾因病去世。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日前回憶了當年擔任上海市副市長時接待克萊斯蒂爾總統的一段往事。
1995年9月,克萊斯蒂爾總統訪華期間來到上海,他參觀了浦東開發區和當年的虹口猶太難民居住區。
趙啟正當時對克萊斯蒂爾談到,戰后的德國人敢于承認錯誤。德國人的這種態度得到了歐洲人民的諒解。然而在亞洲,有的國家曾經給鄰國帶來了同樣的災難,但至今不愿明確承擔責任,甚至還有人公開否認出現過南京大屠殺。對于這種態度,中國和許多亞洲國家的人民當然不能接受。
克萊斯蒂爾說,當年奧地利維也納當局也是德國納粹的幫兇。他自己本人也多次代表奧地利向猶太人表示過懺悔。接著他講了一個發生在奧斯威辛集中營里的動人故事。德國納粹屠殺猶太難民采取抽簽的方式,凡是拿到奇數號碼的馬上處死。一個有7個孩子的父親抽到了判處死刑的號碼,他可憐地請求免予一死,因為還有7個孩子等他撫養。這時,同被關押的一位猶太神父挺身而出,表示為了孩子,他愿意替這位父親去死。他的大義凜然換來了孩子父親的生存,而神父則被納粹活活餓死。
當克萊斯蒂爾總統講完這個故事時,天空悄悄地下起了雨。此時此刻,現場細心的德語翻譯肖軍告訴趙啟正:“總統哭了。”回賓館途中,總統突然要求停車,并熱情地與路邊的市民握手。他說:“這些是慷慨幫助過猶太難民的上海人的后代,我衷心地感謝他們。”當總統在錦江飯店下車時,才發現衣衫已經被大雨淋濕。
2、沉默的背后是什么
日前舉辦的“2004生命科學論壇”上,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做完報告后,全場均報以熱烈的掌聲。可是,預留的總計40分鐘的提問時間里,千余名聽眾竟然沒有提出一個問題!如果說是報告太艱深,那么為何在下午的三處分會場,面對同樣艱深的學術報告,大一新生們卻顯得相當踴躍?
熟悉中國教育的人士都知道,接受教育年限越長的人,就會越“內向”與“膽小”。我們的教育,往往就是把學生的思維往一個路子上趕的教育。另一方面,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一方面是唯名家是從,唯尊者是從;另一方面是肯定從眾、從俗,而反對個性化、壓制創造。為了謹防“言多必失”,為了表示恭敬——當然,也不能排除“羞澀和藏拙”——許多人都非常自覺地選擇了沉默!在這“沉默”的背后是“習慣”,在“習慣”的背后,則是我們的某些“傳統”與“現實”!為什么我們距諾貝爾獎如此遙遠?恐怕這也是原因之一。
3、教育不是勞力士手表
教育賦予人知識和智慧,而不是身份,教育不是彰顯身份的勞力士手表。——大學教師潘歐文認為,如果在美國,賣肉的北大畢業生陸步軒,可能成為受人尊敬的逆境創業英雄,在中國卻成了令人惋惜的可憐蟲
分享財富比囤積財富更有意義,在有生之年幫助更多的人,并給下一代樹立行善的榜樣,才是最好的遺產。——新一代富豪對金錢、工作、生命的看法茶
需要細細品,創業宜穩進。事實上一個成功來得太快的人,往往守不住功業。因為沒有不同層面的經驗積累,生活的底蘊不厚實,所以生活中他們必須面對更大的挑戰。——網訊通信有限公司總裁朱敏希望對每一個創業者這樣說,成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能循序漸進偉
大的人正是那些平凡的人,這些人擁有非同尋常的恒心和信念。——美國衣阿華州某銀行的一條標語如是說。
4、改革代價有誰承擔
幾年前,在東北某地舉行的一次經濟學研討會上,一位著名經濟學家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為了達到改革的目標,必須犧牲一代人。有的經濟學家私下里說得更直白,稱這一代人就是3000萬老工人。某些政府官員在做下崗職工的思想工作時,也將“改革代價論”掛在嘴邊,要這些人“為改革這個偉大的事業付出犧牲,做出貢獻”。
制度變遷總要付出成本,這個觀點并沒有錯。但在到底應該由誰來承擔這筆成本上,我完全不同意上述觀點。我以為,改革的成本應該分階段地由不同的利益階層分別承擔,國企工人已承擔了改革的初始成本,但中國改革現在應該到了這樣的階段:改革的獲益者反過來也應該對往年的改革成本支付者予以補償,并支付后繼改革的成本。這是符合市場經濟的一種交易。成本大家分攤,改革的收益大家共享。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哪一個階層可以有權要求另一個階層無償做出犧牲!
其實,靠犧牲一代人推進改革的策略在現實中根本行不通。既得利益者不去承擔改革成本,轉而要求過去和現在都未得到改革好處的人去承擔改革成本。如此做法是這些人無法承受的,勢必會造成社會動蕩,造成改革的半途而廢。所以,靠犧牲一代人來推進改革的想法,是極其危險的。
5、看到佛的微笑
采訪一位著名的精神病醫生,發現他有一個奇怪的口頭禪:“我要去拜訪一下我的病人。”很長,但是,有個動詞很特別讓人過耳不忘:拜訪。他“看好”了無數的精神病人,他到底有什么秘訣可以點穴般地抓住別人靈魂深處的蟲子,然后有的放矢地與每一顆失去光輝的心靈對話?這位長者謙虛地微微一笑:其實沒有什么,只不過他與“他們”談話時,是不穿白大褂的,甚至跟著“他們”一起哭或者奶聲奶語地復述……就這么簡單?是的!“我可以到他們的心里做客,這也是唯一的渠道。”即使是一個精神病人,一樣需要同伴,甚至可以特別敏銳地感受到你對他的了解與尊重。因為可以放下架子與“他們”為伍,因為心存對每一個生命的尊敬而不是同情,更不是以救世主自居,所以這位德高望重的醫生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有時,最智慧的東西不是高智商,而是一種低姿態,比如大海,“低”到極處,便是浩瀚、博大與力量。
我還發現一個現象,在中央電視臺的幾位女“臺柱”中,劉純燕(金龜子)和“鞠萍姐姐”老得最慢,因為他們天天要蹲下來與孩子們一起玩,他們用一顆天真的心與孩子稚嫩的臉相輝映,從而老得慢。
記得有一次,鞠萍說,她非常幸運可以做孩子的朋友,他們身上有種神性,彎下腰與他們說話或者唱歌,你就會發現孩子的目光里有種神奇的東西,比如它會幫助你看到細小到可以讓任何大人忽略的任何快樂。確實,快樂只能用“捕捉”才可以擁有,而孩子的視覺可以教我們大人重擁這份心力。
在甘肅敦煌,我們一群游客有序地被帶到每一個戒備森嚴的“密室”參觀壁畫,都是些神圣的佛像,他們多為高昂的身子,肅穆而偉大。突然,解說員指著其中一尊不起眼的佛像,問:“大家看到佛對你們笑了嗎?”每個人都把手電筒的光全聚在那尊與人等身的佛的臉上,左看右看,墊著腳尖看,就是看不出佛的真實表情,不少人關了手電筒,顯然是失望了。這時,那女解說才指點迷津:“請大家蹲下來往上看!”哦,我看到了佛真摯的微笑,自己也會心一笑,內心變得滋潤安祥。因為進入敦煌壁畫區,相機什么的是不可以帶進去的,所以我們開始時都很遺憾無法拍些祖先留下的珍寶回家做紀念,但是看到了那尊親切的佛的微笑后,我很知足,夠了,真的不虛此行,那個微笑讓我豁然開朗。
6、總統來了怎么辦
近年來,國家不斷地把優秀中青年干部送到國外培訓,現任山東臨沂市委書記李群就是其中一個,他的見習職務是給美國紐海文市市長當助理,雖然時間不過半年,但受益匪淺。回國后他寫了一本書:《我在美國當市長助理》,一上市就很暢銷。
書中講述的見聞很多,其中有一件事引起我的興趣,那就是“總統來了怎么辦?”
李群講道:有一天,他看新聞,得知美國副總統戈爾到了紐海文市。但市長JohnDestefano置若罔聞,只管做自己的事。他驚奇地問市長:“戈爾來,你為什么不出面?”不想市長更驚奇地反問他:“我為什么要出面?”后來李群當市長助理時間當長了,這才知道,在美國,下級官員根本沒有恭迎上級官員到來、給上級官員安排食宿、陪同檢查工作、一同觀賞風景、一起參加娛樂活動一說。李群說,不說是來了副總統,就是總統來了,市長也一樣的不出面。
我們曾經習慣地把稀奇古怪的事叫海外奇談。這事聽起來真是名副其實的海外奇談了。因為這在我們許多人聽起來很是不可思議。大人物大駕光臨,紫日高懸,山動地搖,下級官員一個個尾隨其后、圍繞左右都唯恐不及,怎么敢置若罔聞呢?看到這篇文章的題目,人們自然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它是從前一陣子流傳甚廣的一句順口溜“領導來了怎么辦?”這句話套過來的。是的。因為都是如何面對領導“光臨指導”的問題。上級領導來了,當地官員不只是緊隨其后,前護后擁,甚至還要到地界迎駕,有警車開道,走到哪兒清場到哪兒。一句話,上級領導的到來,是下級官員天大的事,要放下手中一切工作,甚至提前數十天準備匯報材料和研究接待方案,讓時間和精力等一切都圍繞著上領導的活動來進行。我們常說:領導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務員”。在這個時候,人們更多地看到的是,所有下級官員和相關的機關干部都成了地地道道的上級領導的勤務員。
美國市長明知副總統來了卻不出面,他干什么呢?李群有這樣一段文字介紹:“事實上,市長的每天活動從早上8時30分到下午6時30分,排得滿滿的。幾時幾分干什么事,一環扣一環……
日程安排提前一個月就大致定下來了,提前一周就詳細到幾時幾分。從活動日程安排表上也可以看出,市長是不受干擾的。”(我們也可以由此看出,副總統要來這里事前是沒打招呼的。也許招呼打了也白打)。更重要的是,副總統來不接待,而市民要見市長卻并不太難,首先個人提出申請,只要市長有時間,市民就可進市長辦公室談情況。更有,副總統來了不接待,但公益活動市長卻格外有興趣參加,比如富人區學校和窮人區學校搞聯誼活動這樣的事,市長十分熱心,又是交談,又是合影。衛生組織搞乳腺癌防治活動這種事,他也十分看重,一定要親自參加……呵呵。這種情況要是出在咱們這兒,人們會說這個市長簡直沒頭腦,傻得可笑。
到底誰傻得可笑,有點政治常識的人心里最清楚。可笑的正是我們自己。
我很贊賞中國黨政官員出國培訓的做法,而且聽說選送官員的級別越來越高。這真是好事。這里的關鍵是官員們學到了什么?如果學到的不僅是人家執政方式、工作手段,還有人家制度建設和執政理念,解決好諸如“領導來了怎么辦?”、“群眾來了怎么辦?”之類的問題,那么就算學到了更有價值或更接近精髓的東西了。
7、時間長了,你會懂得猴語的
美國的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
林肯組織的內閣沒有一個親朋好友,他對在政府部門發生的貪污腐化現象主動承擔責任,向國會做檢查。他把營私舞弊、劣跡昭彰的陸軍部長凱麥隆撤職,而林肯特色誰來繼任這一重要職務,是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有一個赫赫有名的大律師,幾年前曾拒絕與林肯共同辦理一個案件,認為與“鄉下律師”為伍有失體面,他嘲笑林肯是“伊利諾斯州的長臂猴子,把一件亞麻布的臟風衣當大衣穿,背上透出一片片汗漬,活像一幅大陸地圖。”這個人就是內戰前夕出任布坎南內閣總檢察長的斯坦頓。他曾憤怒地指責當時陸軍部長企圖放棄薩姆特要塞,提出參與這罪行的人應試一律處以絞刑。當他得知林肯計個人恩怨,稱贊他是“忠于聯邦事業的鐵腕人物”而任命他擔任陸軍部長時,驚得目瞪口呆,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林肯說:“你就委曲委曲,跟‘長臂猴子’共事吧,時間長了,你會懂得猴語的!”
林肯幽默地表達了自己的誠意,贏得了友誼與支持。
8、相信自己的能力
在美國,有一個名叫克洛爾的推銷員,他膽小,身體差,個子又不高,沒有一點兒優勢,所以他對自己的將來要求不高。長大后,他當了一名推銷員,由于自身原因,他的業績并不好。每次,他出門的時候,母親總對他說:“克洛爾,當你在為別人做事時,就要全力以赴,如果你不能的話,那就干脆不做。”但克洛爾不是對自己的將來沒報什么奢望,只希望不要再比別人差。
有一次,公司經理要他去培訓,不然就要開除他。克洛爾沮喪地尋找哪里有培訓班。最后他報名參加由梅里爾指導的培訓班。一個月后,培訓結束,梅里爾找到克洛爾,“你知道嗎?我觀察了你一個月了,我從未見過這樣浪費人才的。”克洛爾很震驚,問為什么。梅里爾說:“你很有能力,但是你卻把自己的位子定得太低。如果你投入工作,相信自己的能力,總有一天你會成功的,一定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
克洛爾太驚訝了。從小到大,除了他母親,沒有別人鼓勵過他,現在梅里爾的一席話勝過了他母親多年前對他的鼓勵。其實他并沒有從培訓中學到什么特殊的技巧,只記住了老師的這番話。后來,對生活他不再滿足于現狀,他相信他的能力足以讓他成為一個有名的人物,他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的。他經常用成功者的頭腦思考,用成功者的心態面對生活。兩年后,他成了全美最年輕的地區主管人。
9、樂觀的高度
美國女孩小時候一雙眼睛意外受了重傷,她只有從左眼角的小縫里看到東西;即使要看書,也必須把書拿近,并提緊眼睛的肌肉,使眼球晝盡量靠近左邊。上學讀書時,睫毛因此常常碰到書本。
小時候,她喜歡和附近的孩子玩跳房子,但是卻看不見記號,直到把自己游玩的每一個角落都清清楚楚地記得為止。這樣,即使賽跑她也沒有輸過。正是憑著這股韌勁,后來她得到了明尼蘇達大學的文學學士及哥倫比亞大學的文學碩士兩個學位。
她曾在明尼蘇達州的一個叫捷因巴雷的鄉村教過書,后來又成為奧加斯達·卡雷基的新聞學和文學教授。在這13年間,她除了教書外,也在婦女俱樂部演講,并客串電臺談話節目。她的自傳體小說《我想看》轟動一時,成為暢銷的名著。她就是過了50年如同盲人日子的波基爾多·連爾教授。
10、鞋的溝通
有一個男孩興奮地跑來跑去,完全忘掉了鄰居的水泥路面是新鋪的,一不小心,他一腳踏在還沒有干的水泥上。小男孩心里很害怕,因為平整漂亮的水泥地上已經印有一個清晰的腳印。
他心里想,幸好沒有人發現他犯這個錯誤,只要不講出來,是沒有人會說是他弄的。他回到家把鞋子沖洗干凈,在門前的階梯上靜坐了一會,一直覺得心里不安,終于決定告訴他的鄰居伯伯:“很對不起,剛才我誤踩在你們的新水泥路面上了。”
鄰居伯伯隨著孩子走到現場察看后,拍拍他的肩膀說:“好孩子,很高興你能告訴我這件事。現在我還能夠修補它。假如你不馬上告訴我,等到水泥干了,這個腳印就不好修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