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322)
1、成功就是戰勝自己
波恩和嘉琳是對孿生兄弟。在一次火災事故中,消防員從廢墟里找出了兄弟倆,他們是火災中僅生存下來的兩個人。
兄弟倆被送往當地的一家醫院,雖然兩人死里逃生,但大火已把他倆燒得面目全非。“多么帥的兩個小伙子?選”醫生為兄弟倆惋惜。波恩整天對著醫生唉聲嘆氣:自己成了這個樣子以后還怎么出去見人,還怎么養活自己?芽波恩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再也沒有了活下去的念頭,總是自暴自棄地說:“與其賴活還不如死了算了。”嘉琳努力地勸波恩:“這次大火只有我們得救了,我們的生命顯得尤為珍貴,我們的生活最有意義。”
兄弟倆出院后,波恩還是忍受不住別人的譏諷偷偷地服了50片安眠藥離開了人世。嘉琳卻艱難地生存了下來,無論遇到多大的冷嘲熱諷,他都咬緊牙關挺了過來,嘉琳一次次地暗自提醒自己:“我生命的價值比誰都高貴。”
一天,嘉琳還是像往常一樣送一車棉絮去加州。天空下著雨,路很滑,嘉琳開車開得很慢。此時,嘉琳發現不遠處的一座橋上站著一個人。嘉琳緊急剎車,車滑進了路邊的一條小溝。嘉琳還沒有靠近年輕人的時候,年輕人已經跳下了河。年輕人被他救起后還連續跳了3次,直到嘉琳自己差點被大水吞沒。
后來嘉琳發現自己救的竟是位億萬富翁,億萬富翁感激嘉琳,和嘉琳一起干起了事業。嘉琳從一個積蓄不足10萬元的司機,憑著自己的誠心經營發展成了一個3.2億元資產的運輸公司。幾年后醫術發達了,嘉琳用掙來的錢修整好了自己的面容。
我們常說人在逆境中首先要戰勝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戰勝了自己也就戰勝了別人。我們在最困難的時候戰勝了自己,就能頂住外來的壓力,成就自己。
2、丈量幻想
一個美國小伙子中學畢業之后立志做一名優秀的商人。后來他考入麻省理工學院,但沒有直接去讀貿易專業,而是選擇了工科中最普通最基礎的專業———機械。這著棋很妙,做商貿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大學畢業后,這位小伙子沒有馬上投入商海,他考入芝加哥大學,開始攻讀為期三年的經濟學碩士學位。幾年下來,他在知識上已完全具備了商人的素質。出人意料的是,獲得碩士學位后,他還是沒有從事商業活動,而是考了公務員,去政府部門工作。他深知,經商必須具有很強的交往能力,何況官場險惡、仕途多變也容易培養自己機敏、老練和臨危不懼的品格。
在政府部門工作了5年后,他辭職下海經商,業績斐然。又過了兩年,他開辦了拉福商貿公司。20年后,拉福公司的資產從最初的20萬美元發展到2億美元。這位小伙子就是美國知名企業家比爾·拉福。
對待成功,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做法。一種人是永遠活在夢幻里,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缺乏了解,事先也沒有周密細致的準備,而是把希望寄托在所謂的“運氣”中,東方不亮就轉向西方,結果,費力費神卻一事無成;另一種人像比爾·拉福一樣對自己不抱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一步一個腳印為自己的成功砍著荊棘、劈著頑石、架著橋梁、修著道路。他們自然也有幻想,但這幻想卻是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華丈量過,用經驗和冷靜分析浸泡過,完全可能實現。
3、貧瘠上長出的財富
有個窮農夫手里只有很少的錢,只夠買下一塊誰也不想要的地。這塊地非常貧瘠,既不能種糧食、水果,也不能養豬圈牛,能生長的只有白楊樹及響尾蛇。農夫的妻子罵他愚蠢,周圍的人則抱著無可奈何的同情。
可農夫覺得土地雖貧瘠,卻是自己的希望所在。他開始養殖大量的響尾蛇,然后取出蛇毒賣給各大藥廠,而蛇皮高價賣給工廠做皮包,蛇肉則制成美味可口的罐頭賣到了世界各地。隨著他養蛇業的壯大,許多人慕名前來參觀,一年的游客居然達到數萬,這又是一筆豐厚的收入。他的這塊昔日誰都不要的荒地成了他的聚寶盆,這個位于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響尾蛇村現在可謂名氣沖天。
我想許多人未必羨慕這個農夫的財富,但一定贊賞他的聰明。
的確,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運氣并不會太好,甚至會很糟糕,譬如擁有才華卻找不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壯志滿懷卻只能面對一份再平淡不過的職業,想有所成就卻被埋沒在社會的底層,就像那農夫一開始擁有的只是一塊再貧瘠不過的土地。但只要我們善于運用自己的智慧,就能扭轉自己的人生劣勢,出奇制勝。
當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塊貧瘠的人生土地時,明白這一點對我們來說尤為重要。
4、機會在自己手里
大學畢業后,她進了一家銀行,按慣例,都要先到基層網點鍛煉。
一天,一個中年男子來取一筆大額存款。她知道那張定期存單沒多久就要到期,提前支取將損失一大筆利息收入,于是就提醒了這位儲戶,但這位儲戶說自己實在沒辦法,因為他預訂的住房已到了交款的限期。她問清了他訂房的樓盤,按照這個樓盤開發商的付款方式,以及相關的政策,為他設計了一套更合理的交款辦法,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
他驚異于她如此年輕,卻有這么精到的理財頭腦,而同時,她的態度乃至氣質、風度,在他看來都近乎完美。后來,一家報社的記者采寫的一篇關于她的報道上了報紙頭條,原來,他是那家報社的主編。銀行領導趁勢而為,利用她的知名度,組建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理財工作室,由于順應了社會上開始出現的投資理財的需求,加上她的名字所產生的品牌效應,使這家理財工作室在全市儲戶中享有廣泛的影響。
其實接待那位報社主編時,她并沒有把他當做特殊的客戶,更沒有想到這是一個機會,然而這卻成為她事業的轉折點。這讓她覺得,創造機會其實就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只要善待工作,機會其實無處不在。
5、飯后鐘的故事
小時聽長輩講過飯后鐘的故事,那主角是呂蒙正。因為揭不開鍋,他不時去和尚廟里蹭飯。蹭得多,和尚終于煩他了,于是故意改變制度,吃完飯后才打鐘(打鐘原是開飯的信號),搞得他急忙忙趕到廟里時,面對的卻是空飯籮。懊喪之余,他更加發憤圖強,終于通過科舉考試當了大官,出了一口鳥氣。
《國史舊聞》有《飯后鐘》條,主人公卻不是宋朝的呂蒙正而是唐朝的王播和段文昌。看來,飯后鐘一類故事曾經不止一次一處發生過。
同實行封建世襲、血統高貴的人才能當官的制度對比,通過考試,讓貧寒人家的子弟如王播、段文昌、呂蒙正、范仲淹等人都有機會當官而且當大官,雖然仍有很多局限,畢竟是一種進步。
盡管有勢利眼的和尚從中搗亂,貧窮人家的孩子卻可以到廟里蹭飯,這種不成文的風俗的好處十分明顯。剛解放的時候我在新會、鶴山,那里的小學經費相當充足,學生不必繳學費,只需報名并備有課本即可入學。老師對學生一視同仁,只要努力,終會學有所成。對于升上中學、大學的,還有一定的獎勵。那經費,多半來自祖宗留下的祖嘗田(也有華僑捐助的)。這樣一來,“飯后鐘”的故事不會再有了。但是,在祖嘗田被取消了以后,學校的經費來源也因此斷絕了。有的地方政府的措施跟不上,那結果當然會影響到學校和其它文化事業。
一天我同一位研究農村問題的友人談到我這番感想。他同意我的看法,并補充說,中國農村長期以來在改變著自身社會結構的同時,也使一些社會職能處于無人照管的境地。于是,只好增加機構,增加干部編制,農民的負擔也因此重了起來,成為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從飯后鐘到祖嘗田,社會確實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整體。
6、喜鵲做窩的啟示
樓前的參天楊上住著兩窩喜鵲。一天,我習慣性地望著窗外,春天的樹枝剛剛吐綠,喜鵲不停地在枝頭穿梭跳躍、東張西望,尋找著搭窩的“建筑材料”,而枯枝是它們唯一的目標。為了不損害那些有生命的樹枝,它們甚至舍近求遠,從很遠的地方銜來枯枝飛飛停停地回到自己家中。
前不久,電視臺播出一則消息,說某地一棵大樹上的幾個喜鵲窩被人捅了下來,只因喜鵲窩里有鐵絲,捅窩的人要賣鐵換錢。當時這則電視新聞只是譴責那些人的行為,還弄不清喜鵲為什么要用鐵絲搭窩。現在面對眼前的一幕,我似乎明白了,莫不是在冬天,當喜鵲無法辨認枝條生與枯的時候,它們不忍心折斷樹枝,而選擇又冷又硬的鐵絲來搭窩?這一刻,我為人類感到慚愧。
喜鵲與人類一樣,它們關愛自己的家,然而它們都知道先有“大家”才有“小家”,而人類為了自己的私欲,不惜砍伐森林,污染河流,屠殺野生動物,只要有利可圖無所不為——殊不知,你在肆無忌憚毀壞自然這個大家之后,你的小家又依何生存?在生物精靈面前,人類應該無地自容。
7、銀貨兩訖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裝了50兩黃金,送到寺院給誠拙禪師,說明是要捐助蓋講堂用的。禪師收下后,就忙著做別的事了。信徒對他的這種態度非常不滿,因為50兩黃金,不是一筆小數目,可以讓平常人過好幾年生活,而禪師拿到這筆巨款,竟連一個“謝”字都沒有。于是就緊跟在誠拙的后面提醒道:“師父!我那袋子里裝的是50兩黃金。”誠拙禪師漫不經心地應道:“你已經說過,我也知道了。”禪師并沒有停下腳步。信徒提高嗓門道:“喂!師父!我今天捐的50兩黃金,可不是小數目呀!難道你連一個‘謝’字都不肯講嗎?”
禪師剛好走到大雄寶殿佛像前停下:“你怎么這樣嘮叨呢?你捐錢給佛祖,為什么要我向你道謝?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將功德當成一種買賣,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說聲謝謝,請你把‘謝’拿回去,從此你與佛祖‘銀貨兩訖’了!”
8、富人家的馬和窮人家的馬
富人家的馬和窮人家的馬要比賽跑步。
富人家的馬打扮得花枝招展,周身披紅掛紫,頸上銅鈴丁當。窮人家的馬卻連一件飾物都沒有。
“呸!窮骨頭,寒酸相,也配跟我賽跑?”富人家的馬不住聲地嘟囔。
隨著一聲槍響,賽場上傳過來陣陣喝彩聲,窮人家的馬很快把富人家的馬甩出去好幾丈。
“等等我,伙計!”富人家的馬討好地叫。
“瞧見了吧,”窮人家的馬大聲地說,“我們要比的是腳力,而不是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
9、“釣魚”游戲
所謂“釣魚”是市中心一項新的游戲項目,每個魚竿5元錢,不限時間,只要把池子里的魚用空鉤釣出,這條魚就免費贈送。池子里的魚很多,也很大,每條都有兩三斤重。再看那魚竿,只是一根細細的竹子,哪能承受魚的掙扎?許多人都只是圍著池邊看,說著“這條魚好大”之類的話。同行的小劉卻躍躍欲試,上前租了個釣竿。
只見他把空鉤往水岸一放,擺出一個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陣勢。可是,過了許久,沒有魚愿買他的帳,眾人直擺頭,議論紛紛。小劉見狀,提起魚竿往魚群密集處下鉤,魚兒在水中悠閑地游來游去,輕輕地碰著鉤子。小劉恍然大悟,用手牽著魚線,專往魚嘴里送。魚嘴在一張一合中,就把鉤子吞到嘴里。小劉就勢一提,鉤子就掛在魚嘴上了。
小劉卻不慌不忙,提著魚竿和魚玩起了游戲。魚要東游,他就牽竿向東跑;魚要西行,他也順著魚的意思,不過,魚一旦停下,小劉就提提魚線,魚受了驚嚇,又開始游動了。這場“拉鋸戰”持續了一個多小時,終于,魚累得游不動了。自然連掙扎的力氣都沒了,小劉這才輕輕地把魚提出水面。
10、父親給我上的一堂課
我家住在北達科他州莫特市的一個草原小鎮上,爸爸在那里開了一個小商店,我們稱之為“我們自己的五金家具店”,我們七個孩子從小就在店里幫忙。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們自然就學到了從商的技能。
開始,我們只是做些諸如打掃衛生、把貨物擺到貨架上能衣包裹材料之類的零活,后來我們就開始接待顧客了。在這期間,我們逐漸了解到這項工作的意義不僅僅是生存和銷售。
有一天,父親給我上的一堂課永遠銘記在心。那是在圣誕節前。當時我上八年級,只在晚上幫爸爸干活,替爸爸管理玩具部。這天晚上,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走進商店。他身上穿著一件棕褐色的舊衣服,袖口又臟又破。他的頭發亂七八糟,還有一綹頭發直直地立在前額上。他的鞋子磨損得非常厲害,有一只鞋子的鞋帶還是斷的。在我看來,這個小男孩非常窮,窮得根本買不起任何東西。人在玩具部左看右看,不時地拿起一兩件玩具,然后又仔細地把它們放回原來的位置。
爸爸下了樓,走到男孩身邊,望著男孩子那微笑著的眼睛及臉頰上深陷出的兩個漂亮酒窩。爸爸和藹地問小男孩想買什么。小男孩說他想為他的兄弟買一件圣誕節禮物。爸爸對待他的態度就像接待成年人一樣,這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爸爸告訴他隨便看、盡管挑。小男孩確實這樣做了。
大約20分鐘后,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架玩具飛機,走到爸爸面前說:“先生,這個多少錢?”
“你有多少錢?”爸爸問。
小男孩握著的拳頭松開了。他的手掌因為緊握著錢而留下一道又濕又臟的折痕。手掌展開后,我看到里面有兩枚一角的硬幣、一枚五分鎳和兩便士,折合計27美分。而他選中的玩具飛機價值3.98美元。
“你的錢正好夠。”爸爸說著接過他手中的錢。爸爸的回答至今仍在我的耳畔回響。在我為小男孩包裹禮物的時候,我心里一直要想著這件事。當小男孩走出商店的時候,我沒有再去注意他身上那件又臟又舊的衣服和他的亂蓬蓬的頭發,以及那只斷了的鞋帶。我只看到一個懷抱珍寶的容光煥發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