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335)
1、家是什么在我們這個世界里,許多人都認為,家是一間房子或一個庭院。然而,當你和你的親人一旦從那里搬走,一旦那里失去了溫馨和親情,你還認為那兒是家嗎?
1983年,盧旺達內戰期間,有一個叫熱拉爾的人,37歲。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兒幾乎全部離散或喪生。最后,絕望的熱拉爾打聽到自己的小女兒還活著!他輾轉數地,冒著生命危險找到了自己的親生骨肉后,悲喜交集,將女兒緊緊地抱在自己的懷里,第一句話就是:“我又有家了!”
在這個世界上,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它有時在竹籬茅舍,有時在高樓華堂,有時也在無家可歸的人群中。
2、文明的尺度
上世紀80年代我曾和林斤瀾、柳溪兩位老作家訪法。有一個風雨天我們的汽車駛在鄉間道路上。在我們前邊有一輛汽車,他們的車輪揚起的塵土,一陣陣落在我們的車前窗上。而且,那條曲折的小道沒法超車。終于到了一個足以超車的拐彎處,前邊的車停住了。開車的丈夫下了車,向我們的車走來。用法語跟我們的司機說了半天。后來,我們的車開到前邊去了。
我問翻譯:“你們說了些什么?”
他說,對方堅持讓他將車開到前邊去。
他說,對方認為,自己的車始終開在前邊,對我們太不公平。
隔日,我們的車在路上撞著了一只農家犬。是的,只不過是“碰”了那犬一下。只不過它叫著跑開時,一條后腿稍微有那么一點兒瘸,稍微而已。法國司機卻將車停下了,去找養那只犬的人家。十幾分鐘后回來,說沒找到。半小時后我們決定在一個小鎮的快餐店吃午飯,那法國青年說他還是得開車回去找一下,說要不,他心里很別扭。后來他終于找到了養那條犬的一戶農家,而那條犬已經若無其事了。于是鄭重道歉,于是主動留下了名片,車號,駕照號碼……
回來時,他心里不“別扭”了。接下來的一路,又有說有笑了。
我想,文明一定不是要刻意做給別人看的一件事情。它應該首先成為使自己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
3、多加一盎司
盎司是英美制重量單位,一盎司只相當于1/16磅。美國著名投資專家約翰·坦普爾頓通過大量觀察、系統研究,得出一個重要原則:多加一盎司定律。只“多加一盎司”,但其結果,所取得的成就及實質內容方面,卻有天壤之別。
在青年時代,約翰·坦普爾頓就決心把“多加一盎司”運用到他在耶魯大學的學習中。他決心使自己的作業 不是95%而是99%正確。結果呢?他在大三就進入美國大學生聯誼會,并被選為耶魯分會的主席,得到了羅茲獎學金。
在商界、藝術界、體育界,在所有領域,那些最知名、最出類拔萃者與他人的區別,就是多那么一點兒,“多加一盎司”。誰能使自己“多加一盎司”,誰就能得到千倍的回報。
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最多只能算稱職員工。如果在工作中“多加一盎司”,你將會成為優秀員工。
“多加一盎司”,其實并不難,我們已付出了99%的努力,已做了絕大部分的工作,再“多加一盎司”,又有什么難呢?我們往往所需要的那么一點點責任、一點點決心、一點點敬業意志和自動自發的精神。水溫再升高一度就達到沸點,山再攀登一步就可達絕頂,橫竿再上移一厘米就刷新世界紀錄。就多那么一點,就“多加一盎司”。
4、小問題引出大發現
印度科學家拉曼在英國皇家學會上做了聲學與光學的研究報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國。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對印度母子的對話引起了拉曼的注意。“媽媽,這個大海叫什么名字?”“地中海!”“為什么叫地中海?”“因為它夾在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之間。”“那它為什么是藍色的?”
年輕的母親一時語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饒有興味地傾聽他們談話的拉曼。拉曼告訴男孩:“海水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可這一解釋。因為它出自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勛爵的推理。但不知為什么,在告別了那一對母子之后,拉曼總對自己的解釋心存疑惑。
拉曼回到加爾各答后,立即著手研究海水為什么是藍的。他終于證明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顯出藍色的機制;進而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統稱為“拉曼效應”。1930年,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
5、最后一錘
在沂蒙山區一個小山村里,有一個專門打造銅鑼的鋪子。工匠師傅已近七十歲了,還每天堅持掌錘。他的兩個兒子雖然已干了十幾年,但每到鑼心的時候,他們就把錘子交給父親,由父親完成最后的一錘。路人不明就里,問老者。老者說,這鑼心的一錘和周邊的錘法都不一樣,鑼心以外的每一錘都只是準備,最后的一錘才是定音的,或清脆悠揚,或雄渾洪亮,都因這一錘而定。不論多么優質的銅材,不論剪裁的尺寸多么合理,也不論一開始打了多少錘,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最后關頭的斷然一擊。這分量輕重恰到好處的最后一錘,是一只鑼音色好壞的關鍵。
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這關鍵時刻的斷然一擊啊!
6、兩只老虎
有兩只老虎,一只在籠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籠子里的老虎三餐無憂,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
籠子里的老虎總是羨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卻羨慕籠子里的老虎安逸。一日,一只老虎對另一只老虎說:“咱們換一換。”另一只老虎同意了。
于是籠子里的老虎走進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進了籠子。但不久,兩只老虎都死了。一只是饑餓而死,一只是憂郁而死。
許多時候,人們往往對自己的幸福熟視無睹,而覺得別人的幸福很耀眼,卻想不到別人的幸福也許對自己不合適。
7、日本不想浪費一點能源
潘小多在7月30日《環球時報》撰文說,在日本,節約能源已經成了深入人心的一種觀念。不僅政府機關如此,日本的企業也在認真貫徹節約能源的方針。
島津制作所是一家規模相當大的企業,我每周去島津京都總部的分析科教課,都是在一個固定的會議室里。京都的夏天熱得人心情郁悶。進入6月后,我就發現分析科的三層小樓里一點兒也不涼快,倒是不太大的會議室還有些冷氣。問了學生才知道,一到5點下班時間,樓里的中央空調就自動切斷,惟有樓上樓下的兩個會議室享受特別待遇,有單獨的冷氣。可是,當我6點半離開的時候,偌大的辦公室里至少還有一半的工作人員在加班。
再看分析科的這個會議室,墻上貼滿了寫著企業方針的各種宣傳畫,號召各地分公司上下一致節約能源,并列出了大約20條細則,如:公司內部開會不上茶;所有的復印紙都要正反面使用;隨時關燈、關空調、關電腦等等。今年初印刷的一張宣傳畫上,則用可愛的卡通形象提醒員工:“要吃午飯去了嗎?你確定自己關燈了嗎?關電腦了嗎?關空調了嗎?如果沒有,請你回到辦公室做好這些再去食堂。”
島津制作所會議室的桌椅也是舊的,墻角的廢紙簍每天都收拾得很干凈,而且還是個癟了兩三處的舊鐵皮桶。
家庭是能源消耗的最小單位,但是因為它耗能的絕對數量并不小。在日本,為了節約能源,家庭主婦們在實踐中發明了很多實用的小產品。比如,給冰箱冷藏室安個透明的塑料“門簾”,就可以擋住每次開門時冷氣大量散失。
8、美國的廢品回收
在美國,循環經濟的影子隨處可見,最明顯的就是使用再生物質生產的產品越來越多。在白宮參觀,發放的介紹材料使用的就是再生紙。
據美國全國物質循環利用聯合會公布的數字,全美共有5.6萬家公私企業涉及該行業,為美國人提供了110萬個就業崗位,每年的毛銷售額高達2360億美元,為員工支付的薪水總額達370億美元。在一定程度上,該行業的規模已與汽車業相當。
目前,美國紙張的回收利用率為42%,軟飲料塑料瓶的回收率為40%,啤酒罐和其他軟飲料罐的回收率為55%,鐵質包裝的回收率則高達57%。
9、請聽科克法官一句話。
《學習時報》8月2日刊登張麗娟的文章說,法院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而法官則就是這道防線的守門人,是社會正義的最高守護神。在英美國家,法官被打造為一個高度職業化甚至精英化的特殊群體,在這個社會中,法官必須“具有法律知識和經驗,判斷和分析能力,有良好的決定和交流技巧。富有權威、道德、公正,能夠理解普通人和社會,性格溫和,有禮貌和尊嚴,對社會服務具有責任”。
17世紀英國王座法院的首席法官愛德華·科克就用以下的理由,抵制了英王詹姆斯一世插手王座法院司法審判的企圖,他說:“微臣認為陛下對英王國的法律并不熟悉,而這些涉及臣民的生命、繼承權、財產等的案件并不是按天賦理性來決斷的,而是按人為理性和法律判決的。法律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在未達到這一水平前,任何人都不能從事案件的審判工作。”
法律的復雜性使得司法非普通人可以涉足,司法的權威并不是來自強權,而是來自其品質。
10、稍縱即逝的念頭
名揚海內外的著名藥商胡文虎有一天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這時一只蚊蟲飛過來咬了他一口。“真煩!”胡文虎伸手去拍蚊子,突然他靈光一閃,東南亞各國人口稠密,生活貧困,加之氣候炎熱,蒼蠅蚊蟲很多,百姓中暑、熱病盛行。要是能創制出一種可以治療中暑頭痛、蚊蟲叮咬,便于攜帶,價格便宜的新藥,一定會受到人們的歡迎,成為暢銷藥。胡文虎一骨碌爬起來,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弟弟,弟弟非常贊成,第二天兄弟倆便開始干起來。他們在祖傳秘方“玉樹神散”的基礎上,參照其他古配方,以山蒼、薄荷、樟腦等名貴中藥為原料,采用西藥的科學方法,研制出一種既可外用,又可內服,能防治感冒、頭痛、鼻塞的新藥。這種藥就是今天我們人人熟知、家家必備的“萬金油”。通過研發“萬金油”等面向普通大眾的藥物,胡文虎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步入了人生的輝煌。
其實,諸多的成功,都不過是發軔于某些事物觸動冒出的小小念頭。是否善于抓住創新的小念頭,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成敗。被稱為“方便面之父”的日本人安藤百福就有這樣的經歷。二戰后,日本食品嚴重不足。一天,安藤百福偶爾經過一家拉面攤,看到人們頂著寒風排起了二三十米的長隊,腦子里靈光一閃:如果生產一種一泡就能吃的面條,一定會受歡迎。他于1958年春天開始埋頭于方便面的開發,未果。一年后,有一天,品嘗著夫人做的油炸菜肴,他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個念頭:采取油炸方法怎么樣?他很快進行試驗,懸而未決的難題終于迎刃而解,將面條浸在湯汁中使之著味,然后油炸使之干燥,就能同時解決保存和烹調的問題。不久,他拿到了方便面制法的專利。1966年,安藤百福首次去歐美視察旅行,他拿著拉面去洛杉磯的超市,讓幾個采購人員品嘗拉面,沒有泡面條的碗,找到的只有紙杯子,于是把面分成兩半放入紙杯中,注入開水,他們用叉子吃著。吃完后把杯子隨手扔進垃圾箱。安藤由此產生了靈感:開發“杯裝方便面”。在一次從美國回國的飛機上,他發現空中小姐給的放開心果的鋁制容器的上部是一個由紙和鋁箔貼合而成的密封蓋子,腦子里立即又冒出一個念頭:采用鋁蓋不是正好解決杯裝方便面長期保存的問題嗎!就這樣,抓住一個個小靈感、小念頭,安藤百福讓方便面的發明不斷完善,最終使方便面走向了全世界。
在人生路上,我們切莫放過那些稍縱即逝的念頭。只有抓住了孕育成功的念頭,我們才不會與成功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