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327)
1、熟讀《圣經》退頑敵
1918年2月14日,英軍第60師奉命進攻杰里闊,欲將土耳其人從約旦趕出去。途遇一很高的石頭山,山上有一個叫“蜜抹”的村莊,土耳其人盤踞村中,憑借險要的地形頑強抵抗。師部派出一個旅的兵力攻打山頭,要不惜代價為后續部隊開辟道路。有一熟讀《圣經》的少校,一聽說“蜜抹”這個村名,馬上聯想到很可能就是《圣經》中提到的“蜜抹”。他馬上拿出《圣經》,果然在“撒母耳記”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里找到了。《圣經》記載:掃羅和他的兒子約拿單以及跟隨他們的人都住在便雅小閣的迦巴,但非利士人在蜜抹安營……有一日掃羅的兒子約拿單對拿兵器的少年說,我們不如到非利士人的防營里去。要從隘口到非利士防營,這隘口兩邊各有一個峻峭的山峰,一峰向北與蜜抹相對,一峰向南與迦巴相對。《圣經》中講到約拿單如何從隘口向上,一直爬到了一個很高的地方……非利士人從夢中醒來,以為被包圍,四處逃竄,掃羅指揮部隊發起總攻,大獲全勝。少校把《圣經》拿給旅長看,說雖然幾個世紀過去了,但蜜抹周圍的環境沒有變,我們何不照《圣經》所言打上一仗呢?旅長于是改變了強攻的計劃,派出一連人馬趁夜攀上山頭,正如非利士人一樣,土耳其兵從夢中驚醒,以為被英軍包圍了,四散逃命。英軍一發一槍,就把敵人嚇跑了。
這是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戰場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少校的名字叫維文·吉爾吉特。可見,學識、膽識、智慧和謀略有時勝過千軍萬馬。
2、《廁所》的語言
上周在中戲逸夫劇場上演,由林兆華導演,小陶紅主演的話劇《廁所》,第一次讓戲劇舞臺遭遇“赤裸現實主義”。
國家話劇院的《廁所》在中戲試演后,因為戲中大量的“粗口”甚至“黃色”的臺詞招來一片爭論。在《廁所》中,“×?你丫挺的”,是劇中人物的“口頭語”,連“便衣警察”也張口便是“我拘了你丫的”。在該劇第三幕中,小陶紅扮演的吸毒少女靚靚和趙亮扮演的看廁所的史叔叔間一段臺詞更是令人震驚:“你是不是×過我媽啊?”“我老看見你媽端個尿盆朝我跑來。”“哈哈,我媽是跟你還是跟大象啊,你有那么多嗎?”“×?不就是花倆錢把你給×了嗎!”“老丫挺的,你傻×吧……”
有位觀眾告訴記者,她在看這段戲時“手腳發涼,目瞪口呆”,“我完全沒想到這樣粗俗的語言也能搬上戲劇舞臺。”但也有相當一部分觀眾對舞臺上的“粗口”不以為然,“戲劇是表現生活的,生活里人們就這么說,這么說臺詞沒什么不對的。”雙方的爭論呈現明顯兩極分化的趨勢,并且隨著《廁所》連日來的上演愈演愈烈。觀眾郝某說:我覺得很不舒服,話劇即使追求口語化,也要注意一定的社會導向性。一位姓竇的觀眾說:舞臺藝術雖然可以允許一些民間“粗口”的存在,但不能太過分,否則就變成了昔日的二人轉。觀眾王某更是認為:《廁所》的“粗口”快成了噱頭,而真正要表現的關于“尊嚴”的主題反而容易被人忽略,而且對未成年人來說,觀看這個戲不太合適。
劇情故事發生在20世紀70、80、90三個年代的北京。看守廁所的史爺,青春美麗的丹丹,小偷佛爺,自由撰稿人胖子,包工頭三丫兒,外交部廁所畫家張老,同性戀英子,前衛的靚靚……從簡陋的灰磚公廁,到收費廁所,再到五星級廁所……小小一個廁所,世間百態,盡在其間……
3、女子十二樂坊的心酸往事
提到女子十二樂坊,不少人會立刻想到那炫目的燈光、強烈的節奏、美麗的女孩、精彩的演出……然而,舞臺上的風光,下了舞臺便成了寂寞。卸下奪目的戲裝,畢竟她們也只是十三個(樂隊有一替補成員)普通的女孩而已,和你身邊的女子一樣,愛哭、愛笑、愛逛街。她們打拼了很久才有今天的風光,而提起當初經歷的那些辛酸,她們的笑容里仍有一些苦澀。
13個人擠一間公寓
2001年6月,在殘酷的競爭之后,13個幸運兒最終入選并組成了女子十二樂坊。然而在國內奮戰兩年,除了得到媒體短暫而獵奇的關注以外,并沒有贏得公眾更多的注意。經紀人王曉京開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場。有著中國古文化情結的日本顯然是個理想對象。
其實早在2001年冬季,王曉京的代理人就曾拿著女子十二樂坊的錄像帶,奔走游說于日本各個唱片公司,希望得到日本演藝界的支持。但是奔走數月,未見成果。一個偶然的機會,這部錄像帶落到了日本華納唱片公司發行部的塔本一馬手中。為了女子十二樂坊,他辭職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隨后,他直奔北京找到王曉京,簽下了公司的第一張契約——在日本出版女子十二樂坊CD。
于是,13個女孩飄洋過海到了日本。日本是個非常排斥除了歐美文化以外的外國文化的國家,能不能打進日本市場,一切都是未知數。剛去日本的那2個月,為了節省宣傳經費,13個女孩子只能像塞油面筋一樣擠在一間公寓里,每天除了訓練就是奔走宣傳。
不過,正如她們新唱片的名字《奇跡》一樣,就兩個月的時間,女子十二樂坊火了,唱片狂賣近200萬張,在街頭吃串魚丸都會引發交通堵塞。成員們終于可以擁有一人一間寬敞的小房子,她們笑著說:“感覺太好了,簡直都不像是真的。”
天寒地凍只著吊帶
有一次,女子十二樂坊到云南拍MTV。女孩們都以為是個輕松愉快的旅程——春城多暖和呀,所以穿得都挺單薄。結果,車子把她們從陽光明媚的大城市拖進寒氣逼人的深山老林,從春天一下子穿梭到冬天,恍若隔世。
棉大衣外面再裹件軍大衣,但女孩們依然凍得臉頰緋紅,牙齒打架。MTV從晚上11點拍到了第二天早晨7點,有人冷得哭了,還有人冷得吐了。但導演一喊“開麥拉”,她們還是得輕裝上陣,貼著一層吊帶衫,沖著鏡頭微笑、微笑、再微笑。
很多人看了片子對來自遼寧的成員張爽說:“你們抹的是什么牌子的腮紅?怎么這么好看!”張爽苦笑,天然的腮紅,一分錢也沒花。
MTV拍攝完成以后,女子十二樂坊合拍了一張“軍大衣集體照”,紀念那個“不堪回首”的云南的“冬天”。照片上,每個人的笑容,比3月的春光還要燦爛。
唯一娛樂是按摩泡腳
不少采訪過女子十二樂坊的記者都遇到過這樣的事:電話打過去,那邊說:“我們正在開會呢!”后來才知道,“開會”是樂坊成員們對她們唯一的娛樂活動——按摩、泡腳的戲稱。
民樂科班出身的女孩們,長年累月繃直了身板像個石膏像,脊椎積勞成疾。遇到演出,即使發作起來,她們也要硬撐著上臺,微笑迎人。“掌門人”王曉京便發起了“按摩泡腳”運動,只要在外地演出,晚上,王曉京就會拉上浩浩蕩蕩的隊伍,開進按摩房,也算苦中作樂。每天,只有當一雙腳浸泡在藥水里的時候,女孩們才感覺徹底輕松。
4、人生三境界
從前,晉國有位并不富裕的農夫不慎丟失了一頭牛,可他仍像從未丟失過什么值錢的東西似的,整天樂呵呵的。旁人不解,問他為何不去尋找丟失的那頭牛?農夫笑笑說:“牛是在晉國丟失的,肯定被晉國人拾到了。牛還在晉國,我何必費心去找它呢?”
孔子聽說這件事后說,如把“晉國”兩字去掉不是很好嗎?老子感慨道,要是再把“人”字去掉就更好了!
晉國農夫沒有因為自己家中丟失了一頭牛而沮喪,更沒有因為自家有所損失而悲傷,而是超越物之主人為誰之羈絆,從容而又灑脫地把自己之物推及為晉人之物,從而得出一國之內物之沒有得與失。此乃人生之第一境界。
孔子認為,此人的境界還有個局限,應該把自己之物推及到世人之物,突破有限的國界,其境界更為寬廣。此乃人生之第二境界。
老子更高一籌,他把一頭牛放進大自然中,掙脫了人之束縛,讓其往來無牽掛,真正回歸自然。此乃人生之第三境界,也是最高境界。
人生得失是常事,有些東西失去了就永遠不能再得到。面對得失,能夠達到像晉國農夫那樣坦然的心胸,心空會少些陰郁的云朵,透進更多的陽光。如若能像孔子所言,人世間的種種得失便隨風而去,紅塵中的你還能不輕裝上陣?更甚者,如老子,人生無所謂得與失,讓心靈像云一樣飄逸,讓思緒無邊際地馳騁,定會看到風光無限。
人生如白駒過隙,面對種種挫折與失敗,懷什么樣的心態,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
5、成功的公式
直到16歲,他仍是懵懵懂懂地在學校混日子,打架斗毆抽煙逃學,十足的壞學生。那年,他喜歡上一個女同學,給她寫了一封情書,她鄙視地看了他一眼,竟然把情書貼到了學校的宣傳欄里。第二年,他就轉學了,在后來的那兩年時間里,他像變了個人似的,拼命地學習,竟然考上了湖南大學。
22歲,他大學畢業,順順利利地進了政府機關,每天一杯茶一張報地混日子。有一回,他到鄉下訪親,看見親友竟然把一頭狼像狗一樣地養在家里看家護院。他驚問其故,親友告之,這狼自幼就與狗一同馴養,久而久之,連長相都有些像狗,更別提狼性了。沒多久,他就在別人的惋惜聲中辭職了,去了深圳。
到深圳后,他專找有名的外資公司求職,而且他總能想方設法直接地向外方經理面送自薦信。搞得那些外方經理一個個莫名其妙:“我們現在沒有招聘需要啊!”他微笑著告訴對方:“總有一天你們會需要招聘的,真到那時,我就是第一個應聘的人。”還別說,他真的被其中一家公司錄用了。那一年,他24歲。
27歲,他因為成績突出,被調到地處丹佛的美國總部。上班的第一天,他按國人的習慣請新同事共進午餐,然而,就在他準備買單的時候,同事們卻一個個堅持自己買自己的單。他當時覺得很是尷尬,但同時也明白了些什么,于是更加努力地工作。
這是一個人的真實經歷,他叫王其善,現在是位于美國丹佛市的全球第四大電腦公司的技術總監。學兄王其善在回母校講課時,說了他人生中的這幾個小片段。他告訴我們:16歲的經歷讓我明白,一個人要想被他人接受,并且被他人尊重,首先得自己尊重自己;22歲我開始明白,狼之所以失去狼性,是因為它沒有學會自立;24歲我知道,要想求職成功,首先自己要自信;而27歲在美國上班的第一天,我知道了美國人為什么實行AA制:因為每個人都不能指望別人會為自己的人生買單,要想獲得成功,你就得自己努力,根本就不能指望別人,這就叫自強。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何嘗不是由這么一些片段構成的,而自尊加自立加自信加自強就等于成功,這是成功的公式。
6、考試
在一家并不太有名的衛校學了3年護理專業,我有幸來到廣州一家大醫院實習。按規定,如果我經過3個月的實習能夠得到外科主治醫師的認可,我就可以正式成為這家醫院的一員了,所以在實習的日子里,我處處小心謹慎地工作著。
在實習即將結束的時候,一個在車禍中受重傷的病人被送到我們院里來。外科專家決定馬上對病人進行手術,我被專家指定擔任這次手術的護士。手術一直從清晨進行到黃昏,終于將病人從死亡線上給拉了回來。在主治醫師即將為病人進行縫合手術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手術器械盤里只有六塊紗布,而我清清楚楚地記得,主治醫師一共從我手里接過了七塊紗布。我連忙提醒主治醫師,有一塊紗布可能留在病人身體里了。
醫師憤怒地說:“我是主治醫師還是你是呀,我已經把紗布都取出來了,你就不要妄加猜測了。你不是來這里實習的嗎,我看你是不想留在這里了吧!”我對主治醫師說:“我的確很想留在這家醫院,所以我更要提醒你,病人的生命絕不是兒戲,希望在進行縫合手術之前,還是請你仔細檢查一下。”
這時,主治醫師的臉上忽然露出了笑容,他展開左手,露出了被藏起來的第七塊紗布,說:“我們要對患者的生命負責!你完全具備成為一名合格護士的條件。祝賀你,你順利通過了這次考試。”
7、渴望壯烈
信手開卷,看到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農民問一位即將遠航的老水手:“你父親是怎么死的?”
“下海捕魚,遇到了風暴,死在了海上。”
“你祖父呢?”
“也死在海里。”
“那么,你怎么還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嗎?”
水手凝視著遠方,朗然作答:“水手,就是因大海而生!”
掩卷沉思,我猛然想到了兩個字:壯烈。
渴望壯烈可以說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壯烈不因生命的長短而改變;壯烈也不因生命的尊卑而“彼尊我卑”。壯烈就是壯烈,壯烈的人生誰都有權擁有。人生一世譬如草木一秋,理應為這個世界留下些鏗鏘的蛩音和深深的足跡。卓而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讓人贊嘆唏噓;汪洋恣肆的長江嘯傲百川,讓人扼腕擊節;司馬遷忍大辱而著《史記》,讓人高山仰止;屈大夫不隨流俗而沉汩羅,讓人一酹江月;當荊軻義無反顧踏上刺秦之路,耳邊想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時,是何等的壯烈;當潭嗣同引頸就戮菜市口,高吟“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行其所,快哉快哉”時,又是何等的壯烈!生命之花無論花期長短,只要開得燦爛,開得輝煌,花期長短之論又何足道哉!這一點,凡是看過凡高《向日葵》油畫的人都會有些慨嘆。
8、可怕的人際“有色眼鏡”
有美國波士頓,有兩位女士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相互為敵。由于這場戰斗曠日持久,連她們也記不清當初矛盾產生的原因。后來,《波士頓新聞報》開辟一個專欄,專門處理市民的思想矛盾。這個專欄,由讀者間的通信組成。當一位市民寫信給報紙發泄心中怨氣時,另一位有相同煩惱的市民便在報社的中介下,回信告訴對方如何處理這類事情。
這兩位女士,由于心中苦惱,幾乎同時喜歡上了這個報紙欄目。一個化名楊梅,一個化名海鷗,兩人保持長期友好聯系,互訴衷腸,互解煩惱,幾乎每周她們要給對方寫上一封信。到了2003年,化名海鷗的女士因年多病去世了,化名楊梅的女士出于友情和道義,決定去吊唁她。當她到了報社去找化名海鷗女士的住址時,她發現在專欄中一直保持通聯的知心朋友,竟是現實中死死不肯和解的那位女士。為此,活著的那們女士悲痛不已。
9、沒有不變的
一塊堅硬的鋼板,也許是堅不可摧、攻不可克的,可若把它放到最冷達攝氏零下89度的南極,不要說用釬錘敲砸,就是往下一摔,立時會四開五裂。相反,一只小小的雞蛋,也許是十分脆弱、不堪一擊的,若是在攝氏零下200度左右的低溫中,把雞蛋使勁摔在地面上,它竟然會像皮球一樣反彈三尺。
焊錫能把堅硬的鋼板焊接在一起,形成牢不可破的鋼鐵長城,可在攝氏零下40度以下,它卻突然變成了一堆粉狀;平時我們進行體育活動所用的足球、籃球、排球,沒有人想到把它放到液態空氣中,然后撈起之后會變成什么樣子吧,告訴你,它再不是你想象中的球了,拿起它別說踢,只要一拍即成碎片。
石頭是夠堅硬的,可是如果用高溫將它熔化為液體,然后再把它制成玻璃纖維,它就會變得像棉花一樣柔軟,能紡成線,還可以織成像綾羅綢緞似的布。泥土是夠變通的了,可有的泥土的化學成分竟與天然紅、藍寶石一模一樣,把它們經過特殊提取加工,就能造出與天然寶石一樣堅硬耐磨、晶瑩奪目的人造寶石。棉花是夠柔軟溫和的了,可是如果把棉花經過處理,卻可以制成威力巨大的炸藥。水與火是夠不相容的吧,但如果把水經過分解,再投到火上,卻可以幫助火燃得更旺。
10、辭職的理由
美國《幸福》雜志曾在征答欄中刊登過這么一個題目:假如讓你重新選擇,你做什么?一位軍界要人的回答是去鄉間開一個雜貨鋪;一位女部長的答案是到海濱經營一個小旅館;一位市長的愿望是改行當攝影記者。幾位商人的回答最離奇:一位想變成女人,一位想成為一條狗。其間也有一般百姓的回答,想做總統的,想做外交官的,想做面包師的,應有盡有。但是,很少有人想做現在的自己。
人,有時非常矛盾。本來活得好好的,各方面的環境都不錯,然而當事者卻常常心存厭倦。我的一位朋友在深圳某家電子有限公司工作了5年多,已享有較高職位與不菲待遇,一年前卻毅然辭職,與幾個朋友開了家小小的電腦配件銷售公司,經營狀況一直不是很好。當我問及為何辭職時,朋友卻笑著對我說:“原公司的確是很多人羨慕的地方,我也不否認那里的待遇不錯,但在那里我已經找不到激情了。”他認為那里沒有多少值得發展和留戀的前景,遠不如自己出來開拓另一片新天地。
人生的征程,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貧困,不是厄運,而是精神和心境處于一種無知無覺的疲憊狀態。當感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動你,吸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過你的一切也不再激怒你,這時,人就需要尋找另一處能夠滿足激情發揮的用武之地。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辭職,不都是工作的待遇因素,而是因為熟悉的地方已沒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