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306)
1、止謗莫如自修
張恨水先生曾寫過一篇《為人應當接受批評》,他說:“生平很少和人打筆墨官司,就是人家指出我的名姓來教訓一頓,我也不曾回復一個字。這樣做,我并非怯懦,也并非過分的容忍。我有個感想,我錯了,止謗莫如自修。我不錯,最好借事實來答復。
這是一個辦法,也許不適于他人,但至少我自己,在做人上糾正了不少錯誤。而三十年來的寫作生涯,略有寸進,一大半也就是根據別人的批評而得的。”恨水先生對待批評的態度,很值得當今文化人學習。
2、沒有鰾,就運動肌肉
魚在水中游動,需要不斷調節沉浮。而魚一般有一個儲氣的器官——鰾,需要上浮時鰾膨脹,需要下沉時鰾收縮,非常自如。同是水中生物,鯊魚就沒有鰾,為了完成沉浮,它只能依靠肌肉的運動。由于重力的作用,只要它停下來,身子就會下沉,所以它只能做大海里的行者,永不停息地游弋。
作為水中運動生物,沒有鰾可以說是不幸的。然而正是由于這一先天的不足,才成就了鯊魚的“海洋霸主”地位。因為不停地游弋,它身體異常強壯,從而成為了極具戰斗力的水中殺手。而那些有鰾的魚類,生存條件可謂得天獨厚,卻無一不成為了鯊魚的獵物。
某些條件不如別人,不見得就是壞事。只要奮力拼搏,不斷創造條件,劣勢也能變成優勢,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不足有時反而能成就強者——在克服不足的過程中,人會變得日益強大。
3、心靈的掌聲
在我上高中一年級的時候,班里有位叫英子的女孩,總愛蜷縮在教室的一角。上課前,她早早就已來到教室里,下課后,她總是最后一個離開教室。后來我們才知道,她的腿因為患小兒麻痹癥而殘疾了,她不愿意讓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勢。
一天,老師讓同學們走上講臺講述一個小故事。輪到英子講演的時候,全班40多雙眼睛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英子立刻把頭低了下去。老師是剛調來的,還不了解英子的情況。
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慢地站了起來。我們注意到英子的眼圈兒紅了。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英子終于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就在剛剛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誰的帶動下,驟然間響起了一陣掌聲,那掌聲熱烈、持久。
掌聲漸漸平息,英子也定了定情緒。當她結束講演的時候,班里又響起了一陣掌聲。
自從那次講演以后,英子不再那么憂郁了,高二那年,她代表我們學校參加了全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還獲了獎。3年后,英子被北京的一所大學破格錄取。后來,英子給我來信說:“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次掌聲。”
4、奢侈病
奢侈病,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倫理學與公共政策教授羅伯特正在研究的現代病,專指無節制的揮霍。
羅伯特發現,一名美國CEO需要擁有一棟15000平方英尺的住宅,僅僅是因為與其地位相同的企業老板們都擁有如此規模的住宅。假如他購買一所小一些的房子,除了會在公眾面前大丟面子之外,還將面臨人們對企業運營狀況產生猜疑的風險。但是,如果所有CEO都將自己的宅第規模縮小的話,他們內心的窘迫便會一掃而光。
其實,每個CEO都希望自己購買的房子面積更小一些。畢竟,房子大了就不得不雇員工進行維護,并且需要額外的管理,這是一件相當棘手的事情。
如果奢侈病只是富人們自己發燒,那么它也許還只是社會上的一道風景線。但是,上層的消費失控行為就像一種病毒,它影響并大量激發人們追求奢華的狂熱,對中等甚至低收入家庭的消費模式也起到了倡導和改變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所有的人都受到了感染。
人們為什么會無節制地、炫耀性地消費呢?這是因為人們“關注相對處境”超過了“關注實際處境”。
是的,如果你的年收入10萬元,你和年收入8萬元的人在一起,一定很幸福;但是和年收入15萬元的人在一起,你就會覺得悲哀。如果其他的人都送99朵玫瑰給女朋友,你就不好意思只送11朵了。但是,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她嫁給她老公是因為那年情人節,他非常窘迫地送給她一盒只有3顆的巧克力和一朵玫瑰。
其實,一朵玫瑰也可以代表愛情。
5、不一樣的旅游
劉先生20世紀80年代初就移民比利時,后來一直從事導游工作,接待的主要是國內游客。他向我介紹說,“國內游客的一個特點,就是安排的景點越多越好。去的景點越多越是覺得你這個導游好,來不及看沒關系,只要到那里拍上一張照片就心滿意足了。”
克萊爾是我的英國朋友,今年38歲,她從小姑娘時起就跟父母去意大利的南部小城度假,每年都住在相同的旅館,租海灘上同樣的椅子。我好奇地問克萊爾,你整天躺在那里什么也不干有什么意思?她反駁說:“什么叫什么也不干,我在曬著太陽,當然你也可以游泳,打沙灘排球。再說,你為什么一定要干點什么呢?你上班不是一直在干著什么嗎?度假的目的就是什么也不干。”
歐洲人渴望不同的自我,公事私事分得清清楚楚,度假就度假,跟工作完全沒有關系。中國人旅游是工作的延伸,外出手機一定帶著,和單位隨時保持聯系,有的還帶著筆記本,早晨起來第一件事上網了解一下國內外最新動態。
國人旅游愛省事兒,他們大多選擇跟團旅游,原因就是,人家都給你安排好了,多省事兒。而西方人喜歡自己決定行程和路線,討厭別人的操作和安排,他們往往把旅行中的困難看作是旅行的一部分。西方人與中國人的旅游差異,還體現在對標志性景點的態度。去紐約不到自由女神像,去埃及不到金字塔,去荷蘭不看大風車,對于中國人來說等于沒到過那些地方。我在巴黎遇到一位美國游客,他告訴我說,埃菲爾鐵塔沒什么好看的,我在電視里看過無數遍。
如果你留心,就會發現老外出門都要帶一本厚厚的旅游介紹書籍。相比之下,大多數中國人旅游喜歡蜻蜓點水,而且“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定點尿尿,舉旗報到,回家什么都不知道”。
6、兩支火把
兩支火把,奉火神之命到世界各地去考察。兩支火把中有一支沒有點燃,另一支是點燃的,發出很亮的光芒。過了不久,兩支火把都回來了,而且都向火神提交了它們的考察報告。
第一支火把說,整個世界都陷在濃郁的黑暗中,他覺得眼前的世界情況很壞,甚至已壞到了極點。
第二支火把的報告卻恰恰相反,他說他無論到哪里,總可以找到一點光明,所以,他認為這個世界是十分有希望的。
聽了這兩個不同的報告,那個派他們出去考察的火神就對第一支火把說:“也許該好好地問一問自己,有多少黑暗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我們對世界的看法,說到底是我們自己的形象定位。當我們像那支沒點燃的火把,吝嗇自己的光明時,我們自然會覺得眼前的世界陷在濃郁的黑暗里,自然看不到希望所在;當我們像那支點亮的火把,燃燒著我們自己時,我們眼前自然有不滅的光明,希望就在那光明里升騰。“也許該好好地問一問自己,有多少黑暗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是的,我們始終應該牢記,這個世界是光明還是黑暗,有我們自己的一份責任。
7、最好的財富
某家嬰幼兒服務機構在舉行一場現場招聘。
最后他們又出了一道題:假使回到童年3歲的時候,面對眼前這3樣東西,你將選擇哪一樣做玩具?在3位應聘者面前放著一只紅色高跟鞋、一個大掃把、還有一把黃色的水壺。有兩位應聘者分別選了高跟鞋、水壺。理由分別是:穿上高跟鞋可以學媽媽那樣走來走去,因為小孩在那個年齡正處在模仿期,喜歡模仿成人。水壺是球形的,外表光滑,摸摸它比較好玩,而且敲打之后會有聲音,有蓋子,可以揭開放東西。而那個叫靜的女孩選的是那把大掃把。她的玩法很多:1、可以騎著掃把當巫婆。2、可以用掃把夠東西,不管是在高處還是在低處,只要喜歡或者需要,就可以把它掃過來。3、還可以把掃把毛當頭發,用剪刀剪它,就像理發師給我剪頭發一樣。4、可以把掃把毛編成一撮一撮的小辮子。5、還可以拔掃把上的毛,最后比一比,是我拔的多還是掃把上剩的多……
最后,主考官們選中的是靜。因為最后這道題考的是天性,看他們有沒有一顆童心。而童心是什么?童心就是,能把一些很簡單枯燥的東西,變得有趣味。人生的路很少能一帆風順,若能一直保持童心,將會減少和化解很多煩惱,而快樂是用金錢也買不到的幸福,所以,擁有童心,就擁有了世界上最好的財富。
8、賢母教子
“孤燈課讀含苦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母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這是宋朝《寇母課讀圖》中的一首詩。宋朝寇準,幼年喪父,母徹夜紡織助子攻讀,無燈油,進山采松香以助之,風寒病故。后寇準高官,做壽大擺宴席,其家女傭人劉婆深明大義,十分焦慮:“如此豪華,倘若上行下效,焉能清廉自守?”于是尋機取出《寇母課讀圖》勸寇準。寇讀后領悟,乃辭賓客,停歌舞,罷宴停觴。
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孟母、陶母、岳母、歐母)之一的陶母湛氏,其子陶侃在潯陽任“監魚梁”時,一次將魚庫的魚,糟了一壇送給母親。陶母湛氏認為糟魚是官家物品,當即寫了一封信:“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我,乃以增我憂矣!”母親的責備,使他感到深深的愧疚,下決心要做清正廉明的官員。后陶侃“尚廉節物”,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
焦裕祿的兒子焦躍進,當上了河南省杞縣的縣委書記。他處處以父親為榜樣,老百姓說他像當年的焦裕祿書記。焦躍進的母親,是新時代的一位良母。她經常囑咐兒子:“你工作干好了,人們會說你不愧是焦裕祿的兒子;你工作干不好,別人會說你哪兒像焦裕祿的兒子!”
9、兩顆種子
有兩個追求幸福的窮苦青年,經過艱難的跋涉,終于在一個很遠的地方,找到了幸福的使者。使者見他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便給了他們每人一顆幸福的種子。
一青年回去后,將種子撒在自己的土地里,不久他的土地里就長出了一棵樹苗。他每天辛勤地澆灌,第二年枝繁葉茂,果實掛滿枝頭。他繼續努力,漸漸擁有了大片的果園,成遠近聞名的富足之從。他娶了妻子,有了孩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另一青年回去后,設了一個神壇,將幸福的種子供奉在上面,每天虔誠地祈禱。青年把頭發都熬白了,卻仍然一貧如洗。他十分生氣不解,又跋山涉水來到幸福的使者面前,抱怨使者騙他。幸福使者笑而不答,只讓他到另一青年那里去看看。當他看到大片的果園時,頓時醒悟,急忙回去將那顆種子埋到土里,但幸福的種子已被蟲蝕空,失去了生命力。
一個埋頭耕耘,一個則沉迷于借助虛幻的神力,其結果就是獎勤罰懶。
10、心靈先到達那個地方
美國西部的一個小鄉村,一位家境清貧的少年在15歲那年,寫下了他氣勢不凡的《一生的志愿》:“要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要登上珠穆朗瑪峰、乞力馬扎羅山和麥金利峰;駕馭大象、駱駝、鴕鳥和野馬;探訪馬可·波羅和亞力山大一世走過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駕駛飛行器起飛降落;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譜一部樂曲;寫一本書;擁有一項發明專利;給非常的孩子籌集100萬美元捐款……”
他洋洋灑灑地一口氣列舉了127項人生的宏偉志愿。不要說實現它們,就是看一看,就足夠讓人望而生畏了。
少年的心卻被他那龐大的《一生的志愿》鼓蕩得風帆勁起,他的全部心思都已被那《一生的志愿》緊緊地牽引著,并讓他從此開始了將夢想轉為現實的漫漫征程,一路風霜雪雨,硬是把一個個近乎空想的夙愿,變成了一個個活生生的現實,他也因此一次次地品味到了搏擊與成功的喜悅。44年后,他終于實現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個愿望……
他就是上個世紀著名的探險家約翰·戈達德。
當有人驚訝地追問他是憑借著怎樣的力量,讓他把那許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了腳下,他微笑著如此回答:“很簡單,我只是讓心靈先到達那個地方,隨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來,就只需沿著心靈的召喚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