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328)
1、鯊魚的弱點
鯊魚的攻擊性極強,只要被鯊魚發現,很少有人能夠逃生。不過,奇怪的是,海洋生物學家羅福特對鯊魚研究了多年,經常穿著潛水衣游到鯊魚的身邊,與鯊魚近距離接觸,可鯊魚好像并不介意他的存在。羅福特介紹說:“鯊魚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見到鯊魚,自己就先害怕了。”
是的,的確如此。只要你見到鯊魚時,心里不害怕,那么你就很安全。人在遇到鯊魚時,心跳就會加速,正是那快速跳動的心臟引起了鯊魚的注意。鯊魚就是從那快速跳動的心臟在水中的感應波發現獵物的。如果在鯊魚面前,你能夠心情坦然,毫不驚慌,那么鯊魚對你就不構成任何威脅,哪怕它不小心觸到了你的身體,也不會實施任何侵犯,馬上又從你的身邊游走去尋找它的獵物去了。反之,如果你一見到鯊魚就嚇得渾身發抖,尖聲驚叫,心跳加速,然后只想快點逃命,那么你注定會成為鯊魚的一頓美餐。
看似兇險的東西,只要心情坦然地面對,有條有理地處理,其實最終都可以解決。有時,困住我們的只是我們自己。
2、鳥睡覺為什么不會從樹上掉下
據德通社報道,來自德國馬普學會慕尼黑鳥類研究所的科學家日前揭開了謎底:人類和鳥類的肌肉作用方式有很大的區別,而在進行“抓”這一動作時,更是完全相反。兩者相比較,人類是去主動地抓,而鳥兒卻是被動地抓。“當我們人類想要抓住什么東西的時候,需要用力使肌肉緊張起來;而鳥兒只有用力使肌肉緊張起來,才能松開所抓住的物體。”也就是說,當鳥兒飛抵樹枝時,其爪子的相關肌肉呈緊張狀態;而當它“坐”穩之后,肌肉松弛下來,爪子就自然地抓住了樹枝。
3、蘑菇與人才
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
蘑菇效應很形象地詮釋了多數人的工作經歷:一個剛參加工作的人總是先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而且沒有能夠受到重視。當他默默無聞地工作一段時間后,如果工作出色就逐漸被人關注并得到重用;如果工作不出色就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人遺忘。從某種觀念上講,這種“蘑菇經歷”不一定是什么壞事,因為它是人才蛻殼羽化前的一種磨練,它可以消除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使人更加接近現實,能夠更加理性地思考和處理問題,對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
4、讓誰來上場
晚飯后,我與兩位同事去附近的社區球場打球。沒過一會兒,4個美國小伙子,年齡都在十七八歲上下,說想和我們一起打球。我們當即回答說可以。可新的問題又來了,因為我們中方3人,他們美方卻有4人。當我提出人數問題后,他們4人甚至連相互看一眼都沒有,便走到罰球區,一個接一個地拿起球就投籃。我和同事一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時他們4人第一輪投籃投進的兩位站到了一邊,另外兩位繼續投籃。最后,沒能投進的那位小伙子咧咧嘴搖著頭,默默地走到場外。我恍然大悟。他們原來是以定點投籃來決定誰有資格參加比賽。
有時我想,當體現公平的游戲規則成為人們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時,效率是否也就隨之而來?
5、讀后感三則
記者是有祖國的
讀《環球時報》丁剛的文章。丁的問題是,媒體應為誰說話?回答是,要實事求是,為自己的祖國說話,而不應盲目追逐洋時髦,隨洋新聞之風而搖擺。
這里的立意其實很淺顯,但由于說的人少了,便十分難能可貴。深刻的道理和美的東西一樣,往往是簡明樸素的。我想把波蘭科學家居里夫人的一句名言稍加變動,說:新聞是沒有國界的,新聞記者是有祖國的。
真正的戲劇不是表演
上班累了,下班后經常翻閱全國各地雜志上的詩歌。但常常失望———能看懂或容易看懂的太少了;還有一些則模仿外國的這派、那派,或哼哼唧唧,或云山霧罩,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
上周等來了詩刊《星星》。范明在其中一篇詩中說得這么好:“真正的詩篇都是靈魂,真正的戲劇都不是表演。”確然,文學的生命還是真實,文學的活力來自老百姓蓬蓬勃勃的生活。
辯證法之樹常青
我一向敬佩、已近94歲的東方文學大師、前北大副校長季羨林老鄉昨天托人捎來一本張光瞞寫他的書。書名就叫《季羨林先生》,作家出版社出版。
季先生是傳奇式的人物。他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學術上的造詣,是我們這一代人學之不盡的。但這本書卻以相當篇幅透露了他在政治逆境中曾怯懦過,生活拮據時曾刻意低頭看地,渴望撿到一兩枚別人丟下的硬幣等鮮為人知、通常與大人物拉扯不上的情節。
大人物是小人物長起來的,也有不大之處。這本奇特的傳記令我愛不釋手,終于在今天凌晨2:30讀完。辯證與真實密不可分,一分為二才是完整。我更敬重與愛我的老師老鄉了。
7、維護法律的成本
一位校友在德國留學期間,在一家圖書館,錢包被扒手竊走。包里有20歐元,他不準備報警,可是圖書館的保安卻報了警。不到5分鐘,一位女警察趕到現場,問了情況,便請他做筆錄。女警察說:“圖書館的自動安全系統已經錄下了小偷的尊容,警察局今天就可以將小偷的照片張貼到全區各個警察局。如果仍找不到小偷,我們會把錄像帶送電視臺反復播放,直到破案為止。”
“我看算了,只有20歐元,不必興師動眾。即使抓到了小偷,所花費的代價也太大了。”他對女警察說。
“不!我們是警察,不是商人,只有商人才講值不值,而法律的尊嚴不能用金錢衡量。小偷觸犯了法律,就必須受到法律的懲罰。”女警察嚴厲地說。
結果,當電視臺播出小偷偷錢錄像的第二天,小偷就落網了。
事后,我們幾個朋友感嘆不已。其實,不計法律成本的國家和地區,付出的成本反而小;而報案難或不愿報案的國家或地區,往往要付出更大代價。
8、自行車的故事
在波茨坦旅游,我發現騎自行車的德國人好像沒有鎖車的習慣,騎車人到了目的地,常常把自行車往路邊的圍墻或者柵欄上一靠,就去辦事了。我真擔心那么好的自行車會被偷走,但是沒有,等騎車人出來,那輛自行車必定還在那里。
有一次,我的導游愛默特有急事,竟然從陌生人那里借到了一輛很高檔的新車。借車人是個四十開外的男士。我問他:“你根本就不認識她,難道不怕她溜之大吉,不還你?”“不怕,如果她不還我車,她就自己污辱了自己的人格。一個人的人格是最寶貴的,一輛車算什么!她總不見得為了一輛車毀了自己最寶貴的人格吧!”
自行車的故事講到這里好像已經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是在阿姆斯特丹發生的一些自行車故事,卻又反映了絕然不同的含義。阿姆斯特丹也是一個自行車的大城市,那里的自行車大部分也是不鎖的。導游告訴我們:因為那里偷自行車成風,一般的鎖根本就沒用。仔細看看停在街上的自行車,鎖的價錢可能比車還貴。如果你丟了車去找警察,警察會說:“去去去,去街上找一輛得了!”到了這個地步,自行車好像已經不是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了,你騎我的車,我就騎你的車,是一種純粹的代步工具。
同樣的自行車,同樣的不上鎖,但是折射出來的道德人格卻是大相徑庭。
9、珍惜的變數
據說日本的一家動物園里,一個常年喂養猴子的人,不是將食物好好地擺在那兒,而是費盡心思,將食物放在一個樹洞里,猴子很難吃到。正因為吃不到,猴子反而想盡了辦法要去吃。猴子整天為吃而琢磨,后來終于學會了用樹枝把東西從樹洞里夠出來。
別人都很奇怪,對養猴子的人說,你不該如此喂養猴子。
養猴子的人卻說,這種食物是很沒有胃口的。平時,你真給猴子擺在跟前,它連看都懶得看,它也根本不會理養猴子的人,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了一個真理:不能“好好”喂養他們的動物。或說不管怎樣,得讓它們有點費勁,學會去夠東西。只有努力夠到的東西,才是好東西。
10、一根令餐館倒閉的牙簽
查爾斯太太70多歲了,一個人生活。
一天中午,她來到一家中國餐館就餐。老太太喜歡這家餐館的蘿卜燉羊肉,只要5美元。
查爾斯太太品嘗完羊肉,發現有人在剔牙。于是她也從桌上拿起一枚牙簽,顫巍巍地學著剔。突然,她感到了疼痛,用手一摸,手上沾滿了血。她很果斷地打電話給她的律師。
律師旋風般地趕到了餐館,他很認真地詢問了過程,并做了記錄,還請餐館老板簽字認可。一通折騰,老板先就有點緊張了,主動免掉了查爾斯太太的餐費。老太太表示感謝,隨后就上了律師的車走了。
第二天,一張法院的傳票送到餐館老板的手上:查爾斯太太已經起訴餐館“過失傷害”。接下來更使這個華裔美國人大跌眼鏡的是,法庭判他有罪,賠償查爾斯太太50萬美元!法官的邏輯讓他無言以對:牙簽能夠傷人,作為經營者就該寫個使用說明,通知手抖者不能使用。無視消費者保護條例,就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中國餐館大都是小本經營,一筆區區5美元(還沒收到)的生意,最后卻使餐館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