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寫作新視點(十九)從走投無路到柳暗花明——文章的轉折與過渡
從走投無路到柳暗花明
——文章的轉折與過渡
【目標取向】
●掌握文章過渡轉折的基本技巧。
●準確把握過渡的時機。
●文章過渡自然流暢。
●使用過渡來組接文章結構。
●適當的使用過渡,避免文章散、亂、淺。
【問題描述】
問題描述一
有人說,寫作文就像造房子,要一層一層地造。一層樓就好比是一段文章,層與層之間要有樓梯,我們才能走上去,段與段之間要有過渡,別人才能讀得下去。如果不會使用過渡,問題就來了。
問題描述二
經常寫著寫著就像走進了死胡同,沒法繼續下去了。感覺好像話已經全部說完,但是實際上還有很多內容沒有表達出來。不知道應該怎樣在文章的段落之間轉換,在層次上進行深入,寫來寫去總是在原地繞圈子。而且,明明是一篇文章的兩段,讀起來卻像是兩篇文章,沒有層次感,段落之間斷裂,結構僵硬死板。
問題描述三
怎么樣進行過渡呢?過渡有哪些技巧呢?有時候知道應該過渡了,可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技巧,過渡得很生硬,不自然,不流暢。一篇文章寫到什么時候才需要過渡呢?有時把握不好分寸,即使正確使用了過渡,效果也不好,文章看起來還是不舒服。
問題描述四
雖然學會了過渡,文章連貫了,通順了,但是讀起來像流水賬,散亂而沒有重點,“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文中提到的內容很多,可是都沒有說清楚,像是在打游擊戰。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過渡方法用得不對,過渡的不是時候,還是出現了其他的錯誤?
【方法指導】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飯要一口一口地吃。寫文章如同吃飯,句子要一段一段地寫,意思要一層一層地表達。有時候,為了使文章的段與段,層次與層次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更加連貫,在兩個段落之間,經常要使用一種特殊的“連接部分”,這種連接部分就是文章的過渡。它的作用就像人身上的關節,把文中不同的兩個部分連接起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過渡的高明之處就在這里。
我們通常把過渡分為三種,即“過渡詞”,“過渡句”,“過渡段”。比如:
“13歲,剛出土的嫩芽,剛展翅的雛鳥。似乎你的天空無限寬廣,你的道路無限開闊。
然而,正因為你是剛出殼的新生命,誰都要來保護你指教你訓斥你——”
這里的“然而”,引導文章的思路轉向另一個方面,它就像一個鉤子,鉤住前面的思路并轉向后文,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因此就稱它為“過渡詞”。像“然而”、“但是”、“因此”、“總之”、“不過”等詞,常常在文章里起過渡作用,可以這么認為,大多數關聯詞都能做“過渡詞”。
過渡有時需要用一句話來完成,比如:“沒過多久,我對他的看法就有了改變……”;“沒有想到的是,甜甜蜜蜜的美夢很快就被放飛后的苦惱打破……”
如果一個段落主要起過渡作用,我們就稱它為“過渡段”。比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里前面一節描寫了慘烈的松骨峰戰役,接下來,用“我們的戰士,充滿了對敵人的恨,而對祖國人民和朝鮮人民,卻有無限的愛”,下面自然轉入“馬玉祥火中英勇救朝鮮兒童”的內容。過渡段主要用于比較長的文章,完成比較復雜的過渡,特別是一些理論文章,各層次之間需要嚴密地銜接,過渡段的使用自然比較多見。一般中學生寫的記敘文內容較簡單,篇幅也不長,因此,用過渡段的機會不是很多。
什么時候需要使用過渡呢?一般有這樣幾種情況:
描寫內容發生變化,通常要用過渡。比如,“北京的迎回歸氣氛越來越濃,幾千里之外的香港更是像過節一樣”。前文是在描述北京的歡慶場面,如果沒有經過必要的過渡就一下子轉到了香港,就好像孫悟空一個筋斗跳到了十萬八千里之外,肯定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認為你的文章連接得不緊密,斷成了兩節。所以在描寫內容發生變化的時候,過渡是必不可少的。
表達手段改換,用過渡顯得更加自然。比如:“望著老人漸漸遠去的背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啊,多么可敬的老人哪!”文章前面是描寫,后面轉向抒情,但是因為用了過渡,其間的轉折幾乎感覺不出來,這就是一個巧妙的過渡,在不知不覺中“暗渡陳倉”。
文章思想層次的遞進,也可以用過渡。比如:“既然弄清了失敗的原因,通往成功的路也就不遠了……”正像前面說的,不同思想層次的段落就像是不同的樓層,彼此之間一定要有樓梯,也就是用過渡來銜接,否則就成了空中樓閣,別人也沒有辦法跟上你思維的變化。
根據過渡的特點和在文章中的作用,反過來,我們也可以借助它來把文章材料寫豐富,思路寫開闊,道理寫深入,把文章寫好。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你在寫作文的時候,如果思路走進了死胡同,思維枯竭寫不下去了,也就到了應該使用,過渡的時候了。例如:
“在單位,媽媽是一位勞模,回到家里也一刻閑不住——”
“爸爸在家里懶得像一只病貓,一出家門就變得生龍活虎——”
“別看平時老師跟我們嘻嘻哈哈,誰要是違反了‘原則問題’,他可輕易不會放過,就說那一天——”
“白天的街道熱鬧非凡,到了晚上可就是另外一幅景象了———”
“山下的風景平淡無奇,到了山頂,這才發現——”
“雖然他身在教室,思緒卻早就飛到了醫院——”
“從此,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他嘴上是這么說的,然而行動上卻是另一副樣子。”
“天下的道路條條相通,人生的道路卻處處不同——”
“正當香港在熱熱鬧鬧慶回歸的時刻,幾千里之外的北京,早就成了一片歡騰的海洋——”
你看,聰明的過渡幾乎可以把任何兩部分內容輕而易舉地“連接”在一起,就像萬能膠水似的。它是一扇門,隱藏在思路的死胡同的盡頭,當你找到并且打開這扇門,你會發現自己一下子豁然開朗,進入另一片廣闊的天地,頓時思如泉涌。
這里需要說明幾點。首先,好的過渡不一定要有明顯的過渡形式,不一定非要出現各種關聯詞,那只是過渡的“初級階段”而已,精彩的過渡應該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在輕描淡寫中達到連接文章的目的。其次,不能為使用過渡而用過渡。我們應該是在文章需要的時候才使用過渡,它應該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般地出現在段落中。一篇文章不能經常過渡,如果過渡太頻繁,一些本來需要細致刻畫的重要地方還來不及展開,就給匆匆地“過渡”走了,勢必會出現凌亂而沒有中心,效果適得其反。過渡太多而內容太少,就像現在的電視臺播放電視劇一樣,恨不得每隔三五分鐘就放一次廣告,本來好好的一部電視劇就這樣被攪和了,看得觀眾興趣全無。所以,作文中應該著力描寫的部分還是要花力氣去寫,不能隨意就一筆帶過。同學們要注意,過渡是用來連接內容的,它本身不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實踐訓練】
評一評
找找看,文章里哪些地方的過渡比較精彩,還有哪些地方存在著不足?
我真想是一顆星……
倘若思緒能開花,那便是我心中的一朵;倘若夢想有翅膀,我便要乘風而去,化作一顆永恒的星!
我真想是一顆星,披輕輕的風,穿淡淡的云。輝映世間的燦爛,照亮無際的黑暗,讓那“黑色魔鬼”不再可怕,讓辛勞了一天的人們在星光下甜甜地入睡。綠葉上,我要照亮每一顆晶瑩的露珠,讓無邊的黑夜閃爍著無數的珍珠;田野里,我要將絲絲華光賜予深夜的昆蟲音樂會,讓田間久久回蕩著美好的旋律。星光下,我和媽媽漫步在綠草芳花之間,我靜靜地聽媽媽給我講她們在金秋十月帶學生到革命老區井岡山進行社會實踐的事情:“那也是這樣一個寧靜的晚上,只是天上沒有星星。我和另外兩位老師一起走訪農戶,看望住在農戶家的學生。我們走在窄窄的田埂上,借著手電筒的光亮,可以隱約看見兩邊是待收割的稻田,空氣中彌漫著新稻成熟的香味。秋蟲呢噥,更為田野增添了幾分神秘。走著走著,突然手電筒壞了,我們仿佛一下子掉進了黑色的深淵。真黑呀,伸手不見五指,只能偶然聽到遠處的一兩聲狗叫,我們只好深一腳、淺一腳地摸索前行。唉,真不知道當地的老表是怎樣過的,他們可真苦呀!”聽著媽媽輕輕地嘆息,我的小小的心早巳化作了一顆星,飛向天空,飛向井岡山,給老區的山山水水帶去一片光明,也為老師們指引前行的道路。
星光與燈光相輝映。臺燈明亮而柔和的光輝灑在媽媽從井岡山帶回來的一張照片上。照片上一個孩子正在一盞昏暗的燈下學習,聽媽媽說,這樣的燈泡只有六瓦,這還算是比較富的家庭,一般家庭里連這六瓦的燈都沒有。照片上那個孩子和我一樣上初一,他的頭埋得很低,大概是看不清書上的字吧。這樣昏暗的燈光,不把眼睛看壞了嗎?我的小小的心再次受到震撼。我真想是一顆星,用生命之光照亮那里的小伙伴,讓他們揮動手中的筆,描繪彩色的明天。
我真想是一顆星,和我的星星朋友們一起翱翔,在遙遠的天空輕松地、自豪地俯視著五彩的祖國大地!
我真想是一顆星,伴隨著祖國走過今晚甜莢的月華星光,走向明天燦爛的朝陽晨曦!
你的評價
你的理由
練一練
1.與 面對面
點撥:這是一道半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的寫作訣竅,是看填寫詞語的內容與生活現實的距離的關系。一般來說,距離越小,想象空間越小,發揮的余地也相對較小。反之,距離越遠,發揮余地越大。具體說來,有四個不如:眼前的不如外面的,比如,“與爸爸面對面”,就不如“與孔子面對面”、“與比爾·蓋茲面對面”;人不如物,如“與老師面對面”,不如“與鏡子面對面”、“與沙漠化面對面”;具體的不如抽象的,如“與東方明珠面對面”,不如“與挑戰面對面”、“與憂傷面對面”;正面的不如反面的,如“與成功面對面”,不如“與腐敗面對面”、“與是非面對面”。
當然,構思方向只是成功的因素之一,接下來還要看怎么用筆才行,畢竟思路只是思路而已。
2.理解
提示:橫線上可以填稱呼,如老師;也可以填某種現象,如炒股,等等。注意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3.美在生活中嗎
讀一讀
過 渡
渡口上。
“你為何不走?”
“我能走向哪里?” ·
“對岸呀?”
“不,不能,至少我長期的步行方式告訴我不可能。”
“那么,就只有過渡。”
“過渡?”
“是的,過渡。”
過渡,從此岸送你到彼岸,讓那一時受阻的腳步得以重新邁開大步。一旦出現了過渡,被動即成為了主動,無望也會轉為希望。要問如何在路盡難走的境況下繼續前行——那么,就請過渡。
從單純過渡到成熟,從單元過渡到整體,從緊張過渡到松弛,從簡易過渡到復雜。即使成功是我們最終的目標,那么失敗也不妨是一個必要的過渡。
過渡你疲倦的精神,過渡你沉睡的思想,過渡你匆忙的作息,過渡你生活的腳步。我們生來就沒有注定要用一種感情一種腳步去度完自己的整個一生。看看那自然間的潮起潮落,我們不難發現,原來人生也需要許多次的選擇與轉變。就像春天的野花過渡到夏季的荷葉,秋雨的朦朧過渡到冬日的白雪,四季才呈現出天然的生機;就像蒼穹的深邃過渡到藍天的朗悅,晨曦的紅紗過渡到月夜的清冷,自然也才謂博大而浩美。那么,在這一次次或短暫或漫長的過渡中我們不同樣充滿了調整后的信心與美麗的期待嗎?
我為什么微笑
那是為了愛與和平
雖然曾也經歷了悲與傷苦
但終究要過渡到一個有愛的心情
我本就是一個平凡的行人,而我卻從不放棄每一次合適的過渡。我在過渡的時機中調整自己的方向,我在成功的過渡后走向新的境界。
【點評】
這是一篇寫人生感悟的文章,在過渡中成長,在過渡中看到人生的軌跡和方向。這篇文章值得我們借鑒的有以下幾點:
●文章題為《過渡》,這個題目容易寫空泛,以感悟寫感悟,造成內容太個人化而晦澀。但是作者從一個帶寓言性質的場景開頭,用一段對話來引出過渡的主題,很特別。這在思維上造成了一定的跳躍性,在內容上為下文的展開作了一個引子和鋪墊。其實,這樣的處理沒什么難的,引子是比較抽象的,內容是對引子的闡發和解釋,我們只要交待清楚其中的轉換,把引子和感悟的內容統一起來就完全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作者從寓言性的引子轉到自己對“過渡”的理解,再由此把“過渡”定位在自己對人生成敗過渡的理解上。這是一個從小到大,再從大到小的過程,也是一個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很自然,也很貼切。實際上,無論是議論文還是抒情散文,我們要在說理和議論時做到過渡合理、確切,前提是我們本身要對描述對象有清醒的認識,這一點,《過渡》的作者是我們可以學習的。也就是說,我們要善于思考才可能考慮到每一個轉折的合理性,才可以在轉折過渡時把問題說得有條理,說得讓人明白。但是,小作者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很多轉折過于急了。比如:從對成敗過渡的描繪中引出調整的理解——“信心與美麗的期待”——接著說明這個過渡之所以必然是因為悲苦終要過渡到愛,這之間的轉折太跳躍了,以至于有點晦澀。為什么這個“信心與美麗的期待”是愛的心情呢?小作者沒有回答,只一味抒情了,這是一個過渡上的漏洞。我們在寫作時一定要注意每一個轉折的合理性。不要過度解釋,否則就是《大話西游》里批判的唐僧似的羅嗦;也不要以為自己的文字已進入了世界的深處,卻不知當自己沉浸在自己的偉大和澄明時,讀你文章的人是如人沙漠,一片望不到頭的朦朧。
記一記
關于創作:
技巧是一切創作的生命。
——羅蘭·巴特
我的作品只是薈萃了別人的花朵。我的貢獻只不過是用線把它們束在了一起。
——蒙田
一部小說就是在一條大路上移動著的一面鏡子。
——一司湯達
任何瞬間的靈感,事實上不能替代長期的工作。
——羅丹
通過以理性為活動基礎的意志活動的創造叫做藝術。
——康德
天才的作品不是故意或隨便產生出來的,而是出于由本能的必然性,所引導的“結論”——一般稱“天才的激發”或“靈感的來臨”等等。
——叔本華
我最喜歡的作家必須讓我能找到我的世界。
——歌德
每篇文章的結構應該像一個有生命的東西。
——柏拉圖
說話行文必須簡練,這樣才能使思緒滔滔不絕。
——賀拉斯
放錯位置的東西沒有一件是好的,恰到好處的東西沒有一件是壞的。
——惠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