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寫作新視點(四)透視題目——四步審題法
透 視 題 目
——四步審題法
【目標取向】
●明確題目的具體限制。
●了解題目提供的自由寫作的空間。
●把握題目的中心詞:即抓住題目的核心意思。
●開拓題意。
【問題描述】
問題描述一
“考作文你最怕什么?” -
“當然是跑題偏題啦!作文寫得再好,一跑題,連及格分都拿不到。”
“要是自己出題自己寫就好啦,保證不會跑題。”
“做夢去吧!”
問題描述二
一位同學就跟我講了他在考場里的尷尬事:拿到作文題目以后,還沒有想清楚題目的要求,就匆匆下筆,寫了一大段之后,才發現不符合要求,于是不得不全部劃掉從頭再來。當時,又緊張又尷尬。
問題描述三
還有同學問:我要是能問命題人幾個問題就好了,這樣我就可以知道寫作文時該注意一些什么,就可以避免偏題跑題的大問題了。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唉,我該怎么辦!
問題描述四
老師說過,最好在審題的時候就能夠領先一步,首先贏在起跑線上。我一般能做到不跑題不偏題,可是怎么領先一步,我就沒有什么辦法了。
【方法描述】
我們當然不能自己出題,也不能事先知道題目,但是我們可以站在出題人的角度想一想,通過對題目所提供的信息進行研究,摸清出題人的要求和想法。
一道作文題可能包含著哪些信息呢?
簡單說來,大致有以下幾類:
一是主題的限定。比如《母愛》,是通過對一位“母親”行為和言語等的描寫,刻畫可親、可愛、可敬的母親形象,來贊揚或歌頌無私又純潔的母愛。如果寫成了反面文章,比如母親的溺愛,不負責任的母親等,與題目的要求就正好相反了。
二是取材范圍的限制,人物、景物、事件、發生時間、經過、場合、活動范圍等。比如《我和我的家庭》,就有人物、地點、關系等限定,抓住了這幾點,就不會出問題了。
三是看題目里聯系實際、生發主題的線索。作文不僅反映一個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也是一個人的思考水平和成長進步水平的重要標志。所以,一般的作文題,都暗含了這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說,通過寫作文,看看你對周圍的社會現實感不感興趣,對一些常見的社會問題持什么態度,對一些與學生成長有關的觀念、道德有什么看法。聯系實際不僅是文章深入一層的內容,也是文章立意的基礎,審題的時候要早有打算,不要等到寫完的時候才去考慮。
關鍵詞是關鍵——
出題人的限定意圖,可以通過題目的“關鍵詞”來判斷。
一道作文題往往是一句話或一個詞組,其中必然有一兩個詞,決定著作文的主題,限定材料的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這個詞就是關鍵詞。比如《放學以后》的“放學”,《讓我感動的事》中的“感動”。關鍵詞又叫“題眼”,題眼是展示題目中心的窗戶,就像人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樣,抓住了題眼就抓住了出題人的心靈。至于有的題目本身就很是開放,需要你填上一個關鍵詞,有的只提供一個話題范圍,要寫什么,很大程度上自個兒說了算,這和自己出題自己做還有什么區別呢?
四步審題法——
第一步:以詞語為單位,切割題目。
第二步:了解題目中每一個詞語帶來的限制與相對具有的自由空間。
第三步:抓住關鍵詞語。
第四步:開掘題意,推陳出新。
“抓住關鍵詞語;開掘題意,推陳出新”是訓練中的難點。
我們知道,詞語一般包括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三種含義,另外,有許多詞還有“反語”和“別解”。題目中的關鍵詞也不例外,也可能有多種含義。所以,審題的時候,我們要密切注意,出題目的人希望你寫的是關鍵詞的哪一層含義,不要把深層的意義漏了。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利用詞語多義的特點,看一看在其中某個詞語的理解上能不能翻點花頭,來一個別出心裁。
1.善用引申義、比喻義
一個詞語的本義只有一個,但是引申義和比喻義卻可能有許多。比如“母愛”一詞,其本義是“母親的愛”。天下的母親都愛兒女,如果沒有新鮮特殊的材料,這樣的作文寫起來就很難出新意。但是,如果突破本義去尋找,就可能有許多新穎的思路。比如,像母親一樣愛自己的父親的愛;像母親一樣關心呵護自己的老師的愛,像母親一樣養育你成長的祖國的愛。
2.巧用別解
在特定的語言環境里,有的詞語的意思會發生某些變化,生發出“特定含義”。比如“瀟灑”、“糨糊”、“酷”等詞,就受流行語的影響而發生了一時性的新語義。有的詞語,在你介紹的故事、人物獨特的背景下,也可以有獨特的含義。根據文章內容而臨時給某個詞定義一個新含義的做法,我們不妨把它們籠統地稱作“別解”。那么,利用詞語含義的“別解”來作文章,或許會令你的文章獨具一格。比如《我家的稀客》這個題目,按照通常的審題要求,“稀客”只能是指“不常來往的客人”,有個同學寫了一位經常來我家的鄰居,按一般道理是不符合題目要求的。但是,這位學生這樣寫:鄰居老人家庭困難,他每一次來我家串門,奶奶總是給他做點好吃的,他推辭的時候,奶奶就說“你是稀客,應該的”。后來,老鄰居摸透了奶奶和我們全家的意思,每次來的時候,總要想辦法帶點特產或好玩的東西給我,我們推辭的時候,他也學著奶奶的口吻說,“我是稀客,帶點東西是應該的”。你看,作文不僅沒有跑題,相反,還通過一個獨特的角度,寫出了鄰里間淳樸動人的真情,非常有新意。
但是,作“別解”式的文章要注意一個前提:一定要在準確把握了題目本義以后,再去求新,看看你的新解釋是否在題目所涵蓋的火力范圍內,否則很容易走火。另外,作別解還要考慮大家的習慣和接受程度——尤其是老師的評價。否則,盲目求新,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就容易變成沒有目的的亂猜亂撞。因此,不要讓立意創新變成一次沒有把握的賭博,尤其是在考場上,這種賭博是要吃虧的。
【實踐訓練】
評一評
這個題目是老題目,我們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如果愿意,我們還可以回味一下文章中父親買橘子的背影,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這個題目也是難寫的題目,著眼于背影才能扣住重點打動讀者。看看這篇文章,你找到背影了嗎?
作者想傳遞什么?可否換個題目?該擬個怎樣的題目才妥當呢?不換題目,又該怎樣調整修改,以不負這細膩流暢的文字呢?
背 影
謹以此文獻恰我的弟弟和叔叔——題記
你四歲。他四十歲。你叫他“爹”,而不是“爸爸”。記得那是一月份,冬天的風弱了,陽光正暖和,你和他在老家的河邊看釣魚。那條河彎彎曲曲地不知流向什么地方。河的一邊是一片茫茫的田地,還沒有種上莊稼,只有一堆堆黃色的稻草和一簇簇綠色的雜草,偶爾還可以發現零星的白色的小花。河的另一邊是一條泥濘小路,還有兩棵不知多少年前栽的樹。一棵幾年前死了,倒在岸邊,枝桿上爬滿了藤條,還有依附著它的野蘑茹,小小的,一叢叢的,十分可愛。另一棵卻還挺拔地立在一旁,褐色的枝椏向天空伸展著,到春天的時候便會抽出綠色的嫩芽,郁郁蔥蔥的。
你的小手拉著他溫暖而粗糙的大手。你們正對著溫和的太陽,身后拖出兩道淡灰色的身影,一長一短。四周特別的靜。釣魚的人坐在岸邊,沉默地注視著河中的釣桿。倏地又拉起魚桿,盤鉤上一條銀色的魚在陽光下閃閃發亮,跳躍地掙扎著。你指著那魚,高興地笑出聲來。你仰起稚嫩的臉叫他,爹。
哎,兒子。
他低下頭來著著你,一臉的溫柔。
于是你們又顧自地望向前方。這一刻,猶如一幅淡淡的卻又農濃的水粉畫。時間在此定格。你們的背影,讓人不禁地感動。
你早晨醒來,叫他,爹。
爹,爹……
直到他回了你,哎,兒子。
你還不懂事,稍有一些不滿意,就總是喜歡扔東西。家里的遙控器,杯子,書,抽屜……通通因為你而遭殃。他一般只會稍稍地扭你的腿來嚇唬你。有時候他真的生氣了,便使了勁地打你。你哭著喊,爹,對不起,爹,對不起。哭得讓人心里跟著一起疼。
你以后再扔東西?
不扔了,爹,對不起。
你的哭聲叫他下不了手,于是他便抱起你,讓你趴在他肩膀上。他拍著你的背,哄著你,乖,不哭了。漸漸地,你沒有了聲音,眨著眼睛輕輕地叫他,爹。
這時候,他會從口袋里摸出藏著的一顆糖給你。你把糖紙剝了塞進嘴里,開心地走開了。他看著你,小小的身體,走路的時候還一晃一晃的。
這一刻,你們的背影,一前一后,一大一小,再一次地定格。
我們回去了好嗎。
好。
你拉著他的手,轉過身沿著小路走了。背影漸漸地消失。
爹。
哎,兒子。
練一練
1.夜,靜悄悄
這道作文題看上去是全命題作文,實質上卻是情景作文,只不過表示情景的文字少,而且只在題目中。不過,這道題有個小陷阱,“靜悄悄”的本義是“無聲無息”。但是,如果你真的把夜晚寫得“無聲無息”那可就上當了。題目的表面意義是“靜悄悄”,其真實涵義卻是要你寫出“平靜中的不平靜”。比如“近處平靜而遠處不平靜”,“環境平靜而人物內心不平靜”;“暫時平靜而時刻爆發不平靜”,“表面平靜而本質沖突激烈”等。下面這篇文章就沒有受“靜悄悄”這個詞語本義的迷痞,而是透過它,寫出了表面靜俏悄之下的熱鬧場面,做到了無聲勝有聲,無形勝有形。
有時候,你需要要站在出題人的角度上想一想,他出這道題目的真實意圖是什么,表層意思里面有沒有藏著什么玄機,把握了出題人的意圖,作文就有了方向,不會誤入歧途。
2.我想讓 更
提示:通常,題目的空格越多,對學生選材、立意等方面的限制越少,自由發揮的空間越大,可以選擇自己比較熟悉的一個領域,將題目補充完整,然后動筆。
3.心中的秘密
讀一讀
我想唱首歌
“如果這個時候窗外有風,我就有了飛的理由……”我坐在考場里,心中卻響起了這首歌,思緒也隨著風飛回了過去,那一千多個日日夜夜。
我想唱首歌,為自己。當整整一個月的努力,三十天的奮筆疾書,最終化為一張火紅的《我為歌狂》小說續寫二等獎的獎狀時,我不禁哼起了《我為歌狂》的主題曲“我的劇本我自己寫好,每個明天,把我擁抱……”
我想唱首歌,為同學。為了籃球比賽上盡情揮灑汗水的男生們的張揚與灑脫,為了放下矜持的女生們的尖叫與助威,為了校舍唱比賽時集體排練《第一時間》的認真,也為了考試前那一聲聲“加油”與一句句真摯的祝福……雖然現在畢業了,大家就要分開了,但我還是想唱:“就算你我在熱鬧喧嘩中走散,友情會第一時間趕來。”
我想唱首歌,為父母。父母對子女的愛永遠是無私的,是不求回報的,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回想著父親因為我有哮喘而將家里所有的墻面噴塑吃力地挫掉,再一個人給每一面墻涂上涂料;母親為了讓我上更好的學校,省吃儉用存下了25000元的贊助費。我真想對他們唱:“謝謝你們給我的愛,今生今世我不忘懷。”
我想唱首歌,為老師。語文老師的諄諄教導,數學老師的苦口婆心,英語老師的認真負責,物理老師的細心授課,還有化學老師絕妙的解題方法和政治老師清晰的教學思路,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我今天坐在這里的力量的源泉。對辛勤教育了我們四年的老師,我想唱:“也許我帶來的太少,也許我帶走的太多,大家都記得,你們付出很多,留下一道彩虹……”
我想唱首歌,給所有教育我,關心我,愛我的好人:
“感謝你,我衷心地謝謝你……”
【點評】
●“我想唱首歌”,審題的難點在于“想”。第一人稱、內容的重點在于“唱歌”(抒發贊美、肯定等美好的感情),這些都很容易把握。而“想”字則表明并未真的歌唱,而是一種心底的聲音,是一種愿望。小作者抓住了題目中的幾個要素,扣緊題目,一氣呵成。
●文章在每一次抒情都反復詠嘆“我想唱首歌”,題目五次在文章中直接出現,另外還有多次間接出現在行文中。反復是強調一個意思的最好的辦法,整篇文章給人線索清晰、主旨鮮明的感覺。
●有趣的還有一點:作者每一次想為一個人或一類人唱首歌時,他都能找到與之相符的歌詞。這些歌詞充滿青春的氣息,充滿濃濃的人情味。讀者在閱讀中也情不自禁地跟著哼起來。這樣一來,自然文章也就打動人了。
記一記
關于生存意義: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莊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
枯松晚歲,無改節于風霜;老驥余年,期盡力于蹄足。
——李白
死生一事付鴻毛,人生到此方英杰。
——秋瑾
太平景象最能帶來一種危險,就是使人高枕無憂;所以適當的疑慮還是智者的明燈,是防患于未然的良方。
——莎士比亞
人生的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于能夠屢仆屢起。
——拿破侖
人生在世,必須善處逆境,萬不可浪費時間,作無益的煩惱。
——馬克·吐溫
生活好比橄欖球比賽,原則就是:奮力沖向底線。
——羅斯福
人并不是只有一個圓心的圓圈;它是一個有兩個焦點的橢圓形。事物是一個點,思想是另一個點。
——雨果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郁,不要憤慨!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
一普希金
有些人一生在偉大真理海洋的沙灘上拾集晶瑩的卵石。
——牛頓
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什么。
——愛因斯坦
愿你們每天都愉快地過著生活,不要等到日子過去了才找出它們的可愛之點,也不要把所有特別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來。
——居里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