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權益保護班會教案(精選2篇)
消費者權益保護班會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成為一名合格的消費者,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知道維護權益的途徑。
能力目標:學習和掌握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知識,提高甄別能力;作當合法權利遭到侵害時,能夠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學會理性消費,選擇合理的消費行為,培養良好的權利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意識到自己應當享有的權益受法律的保護,但是不了解國家在哪些方面對消費者的權利做了規定和給予保護,所以不懂得通過什么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學生有必要了解相關法律知識,首先在消費時,要有消費者權利意識,學會自我保護;其次,當消費權益受到損害時,知道該通過哪些途徑解決。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途徑有哪些。教學難點:提高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討論法、合作與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五、課前準備:
讓學生收集生活中關于侵犯消費權益的事例。教師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收集與消費有關的法律法規。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通過學生的學習用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買學習用品的時候遇見過哪些不滿意或者不合理的情況,由此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講授新課:
(一)教師現場小調查
(1)你在選購商品時看重的是什么?
(2)生活中,你有過哪些愉快的消費經歷?又有哪些不愉快的消費經歷?(學生舉例,了解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的消費觀,以及日常消費的經驗與教訓,為后面的教學做鋪墊)。
(二)設置情境,商品導購,看學生們選購商品情況。同時邀請兩位同學對他們購買的.商品進行整理驗收。
教師提問:拿起一件商品采訪“超市大贏家”:你為什么挑選(或沒有挑選)這個商品?到商場購物時,不挑選隨便拿行不行?為什么?(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要想買到合適的、正規的、優質的商品,還真得擁有一雙慧眼,真要學會一些購物方法。
好下面我們一起學幾招,同時看看誰的這方面知識掌握得多。(出示幻燈片,請學生回答問題針對學生的答案,各小組對同學的答案進行評價教師最后根據學生們的答案和討論結果總結)。
(三)購物需要注意的幾點(列舉,并與學生一起研究學習)
(1)不輕信商業促銷廣告;
(2)不被經營者的虛假打折、降價或者有獎銷售的宣傳所誘惑;
(3)不輕信經營者的口頭承諾,雙方約定的東西一定要有文字憑證;
(4)不輕信經營者的“終身包修”、“終身免費服務”等宣傳;
(5)不購買三無商品;
(6)不購買無明碼標價的商品和接受無明碼標價的服務;
(7)不輕易購買上門推銷的商品和營業執照的地攤商品
(四)列舉一些維權熱線,看學生能否分辨 教師總結:法律賦予消費者權力,消費者也應該具有良好的權利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要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提高警惕,不給不法商法以可乘之機;維護權益要通過正當的、合法的途徑。
(五)學生課后要將本節課學習的內容講給家人。
七、課后反思:
本節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作為八年級學生也有一些自己的購物經歷,也遇到過權益被侵害的情況,學生們學習熱情也比較高,課堂氛圍比較活躍,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懂得了如何做一名聰明的消費者,學會了維護消費者權益的途徑,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教育性。存在的問題是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的設計較少,這對學生思維發展不利。
消費者權益保護班會教案 篇2
一、班會時間:
20xx年3月
二、班會地點:
各班自習教室
三、班會目的:
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1983年確定每年3月15日為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而我國1987年9月加入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且自我國立法制定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每年的3.15就和消費、維權、打假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大學生作為當今社會一個高消費的社會群體,眼中或許只有麥當勞、肯得基卻不知有消協、消法,只知消費卻不懂維權問題尤為突出,因此為提高同學們的維權意識,特開展此次主題班會。
四、班會形式:
可開展辯論賽、座談會、PPT課件講解等,具體由各班團委自行決定。
五、班會主題資料
(僅供參考,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其他符合主題的材料)?
前言資料:不久前,《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題為《職場陷阱坑苦學生,大學生維權率只有10%》的報道,報道指出當今大學生雖然有知識、有理性、綜合素質較高,但維權意識不強。而據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維權比例只占10%,不到全國的`平均水平(11%)。
大學生在購買產品、中介服務、求職就業領域權益受到侵害的情況日益嚴重。且購買時尚、電子、影像等消費產品時權益最容易受到侵害,主要表現在產品質量低劣、實物與廣告宣傳差距過大、大學生在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和電器時售后服務極為缺乏等;而中介服務方面,受到投訴最多的莫過于房屋出租中介,兼職介紹中介,他們從不同方面對大學生這一跨立在社會和學校的中間團體的權益進行了侵害。而我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往往也選擇了沉默,這樣合適嗎?
權益案例資料:上海理工大學20xx級的學生陳馬在期中考試后就開始聯系寒假兼職了,可是直到期末考試時她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從11月10日開始,我先后去了三四家中介公司,都讓我先交押金,然后等消息。”小馬說,幾經考慮之后,11月12日,剛參加完期中考試的她就和同學一起來到了街道口的某大廈上的一家中介公司,每人交了120元的“信息費”。當時工作人員表示,她們一年內都可以享受公司提供的招聘信息,可兩個星期過去了,中介公司并沒有主動給她們提供信息,她打電話詢問時,中介找了幾個公司讓她們去面試,而面試后,她們才發現這些公司都在報紙上登了招聘廣告,并沒有委托中介來招聘。據小馬介紹,像她這樣交了中介費卻找不到兼職的同學太多了,由于他們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與中介交涉,拖了一段時間后就只好放棄了。
這樣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對此你怎么看?
相關信息:中國消費者協會創辦了《中國消費者》雜志和“中國消費者協會信息網”兩個權威媒體,作為消費者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的有力途徑;湖南消協會地址長沙市楓林一路9號工商局內,熱線是;工商管理部門監督投訴熱線12135。在遭受權益侵害時,你可以通過這些途徑維護自身權益,但這些維權途徑你了解嗎?
六、班會總結
由于大學生法律意識較為淡薄,缺乏相關的社會經驗,合法權益經常容易遭受侵害,因此為保護自身合法權益,我們必須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了解作為消費者享有的權利,以及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敢于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免受不法企業的欺騙。
另外我們也想通過此次班會呼吁大家提高維權意識,并加強對消費者協會的認識,通過社會輿論等靈活多樣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發生消費糾紛可及時撥打工商管理部門監督投訴熱線12135,保障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