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自然環境
3. 一般來講,我們將地形分為五種類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結合圖2.4中的景觀圖可以總結出這五種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絕對高度較大,頂部高聳,坡度很陡,溝谷幽深;丘陵的相對高度較小,地勢起伏和緩,坡度較小;高原的絕對高度大于500米,相對高度小,頂面面積較大,起伏和緩,四周較陡;平原的絕對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圍高中間低,內部是平地或和緩的丘陵。
4.山脈的走向是以地圖上的方向為基礎的,但與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應該是南北走向。圖2.7給出了四種山脈走向,在實際讀圖過程中,有些山脈的走向并不是標準的正方向,可以采取近似的方法。例如:大興安嶺和太行山可以看作是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5.山脈是構成地形的骨架,這是中國地形分布的一大特點。除了教科書活動中所提出的山脈,教師還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祁連山北側為內蒙古高原,南側為柴達木盆地;秦嶺北側為黃土高原,南側為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線以外,山脈有時還是人文地理的界線,例如長白山是中國和朝鮮的界山;喜馬拉雅山是中國和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6.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最深厚的地方,黃土的特點是土質疏松,再加上這里多暴雨、缺乏植被覆蓋,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圖中所描繪的就是典型的黃土地貌,有寬廣而平坦地面的黃土高平原被稱為塬;有長條脊線的是梁;各自獨立的丘狀土山是峁。窯洞是黃土高原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典型的杰作,這種特殊的“建筑”,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在一定的高程內向縱深掘進,挖成拱形窯洞,施工技術和工具簡單,也不需要貴重的建筑材料,就獲得防風避雨、冬暖夏涼的功能。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
7.“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舉世聞名的《敕勒歌》創作于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北齊時代,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內蒙古大草原興旺發達的景象。據考證,敕勒川指的就是陰山之南的草原地區。內蒙古草原寬廣遼闊,一望無際。除鑲嵌在東部邊緣和內部幾條不高的山脈外,其余大多為“遠看似崗阜,近看成平地”的波狀起伏高原。這里的蒙古族
同胞正是充分利用了內蒙古高原豐富的草場資源,大力發展畜牧業。
8.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部,面積約占全國的1/4。它的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的邊緣和內部分布著一系列雄偉的山脈,高山上雪山連綿、冰川廣布。山脈之間,高原起伏平緩。由于青藏高原海拔很高,因此,高原內部的山脈一般相對高度不大,“遠看是山,
近看成川(平地)”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態的真實寫照。
9.教材提供了一段有關“地形與民俗”的閱讀材料,教師在分析這一段材料時應注意,地形可以對當地風俗習慣起一定的影響,但不起決定作用。很多風俗隨著科學和社會的發展都會發生變化,例如新建的南昆鐵路對云貴高原的對外交通就起到了大作用。
10.山區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約占全國面積的2/3。
11.山區的優勢主要表現在資源上,山區具有我國70%的淡水資源、大量的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和廣袤的發展空間,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然而山區也存在著耕地面積小、交通不便等自然方面的劣勢。再加上山地生態系統自身的脆弱性,近年來開發強度偏高,研究程度不夠,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山地環境不斷惡化,山地災害頻繁發生,山區發展嚴重滯后,人民生活較為貧困。發達國家的實際證明,只要重視山區開發和山地研究,科學合理地進行開發,山區經濟能夠迅速發展,達到甚至超過平原區的經濟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