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
[導入語例示四]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我們清楚,《馬關條約》的簽訂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在19世紀末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在這緊要關頭,中國社會各個階層都起來救亡御侮。主要有資產階級維新運動、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農民階級的反抗斗爭。今天,我們來看一下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的主要內容。
[導入語例示五]
請同學們看一部影片的片斷。(放戊戌變法中六君子在刑場上赴難時的境頭,特別讓學生看圍觀百姓向他們身上扔臟物的情節)同學們,刑場中的六人為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他們被后人稱為“戊戌六君子”。死于1898年9月28日。那么,這六人是因為什么被處死的?圍觀的百姓為什么那樣對待他們?他們為什么被后人稱為“戊戌六君子”?關于他們的事跡還有什么?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會明白的。
[板書]第7課 戊戌變法
一、公車上書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中公車上書的內容?赐曛,從中找出相關的有效信息。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公車上書的原因是《馬關條約》的簽訂。具內容是康有為、梁啟超邀請各省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講和,請求變法圖強。其意義是公車上書揭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教師講解]“公車上書”即舉子上書,漢朝時,政府用公車接送應試的舉子,后來把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叫做“公車”。這次上書是康有為組織的參加科舉考試的各省舉子所為,故稱為“公車上書”。
[教師提問]同學們看課本上“公車上書”的插圖。然后思考: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應試舉人要求拒簽《馬關條約》?為什么人們在拒簽條約時又請求變法?大家可以根據前面學過的內容,進行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回答一:之所以會有那么多的人在上書要求拒簽和約,主要是因為《馬關條約》對中國危害太大。不但割讓了大片的領土,而且勒索了巨額的賠款。使中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回答二:《馬關條約》允許增開商埠,并允許外國人在中國開設工廠,這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將起到巨大的阻礙作用。
回答三:《馬關條約》割讓領土一款必將刺激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涌現。
回答四:眾多的舉子對清政府的妥協政策不滿,決定用集體力量來推動清政府變法、拒和。
回答五:康有為、梁啟超杰出的組織才能。
回答六:在拒約的同時又提出變法,這是由當時的形勢決定的。如果只拒絕簽約,而不實行變法,即不使國家富強起來,總有一天不平等條約還會加到頭上。因此,變法才是根本出路。
回答七:之所以在拒約時又提出變法,這就是說他們有了變法的意識。因為變法又要涉及到政治、經濟體制。所以必須是具備了社會政治、經濟條件后才可能提出的。
……
[教師講解]公車上書反映的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思想。在19世紀晚期,之所以會出現維新運動,主要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并且和救亡圖存緊密結合。換句話來說,一是資本主義發展,二是民族危機嚴重。其具體表現為: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清政府為了支付戰爭賠款,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1895年到1898年間,國內新創建的商辦廠礦企業,資本在萬元以上的有六十多家,其中80%屬于輕工業,總投資額為一千二百多萬元,平均每年設廠十五家以上。原來基礎較好的上海、廣州、漢口、天津等城市的工業,有所發展;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現了近代工業。在這期間,中國近代工礦企業中,棉紡織業的發展尤其突出,1899年中國自辦紗廠的紗錠總數比1895年增加將近一倍。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開始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掀起了救亡圖存的變法維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