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
答案:a
3.下列人物中不屬于戊戌六君子的是
a.康廣仁 b.楊深秀
c.劉光第 d.梁啟超
答案:d
●板書設(shè)計
第7課 戊戌變法
一、公車上書
1.公車上書的背景及內(nèi)容
2.維新思想的傳播和維新團體的形成
二、百日維新
1.民族危機的加深和變法的深入
2.百日維新
3.戊戌變法的失敗和意義
●活動與探究
搜集描寫戊戌變法及戊戌六君子的詩詞、文章,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這場運動的內(nèi)涵和意義。
教師指導(dǎo)學(xué)生學(xué)會運用文學(xué)作品來論證、理解史學(xué)作品即可。可用實例證之。
附材料(見后面?zhèn)湔n資料)
●備課資料
一、公車上書(節(jié)選)
康有為(1895)
具呈舉人康祖詒等,為安危大計,乞下明詔,行大賞罰,遷都練兵,變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國命,呈請代奏事:
竊聞與日本議和,有割奉天沿邊及中國臺灣一省,補兵餉兩萬萬兩及通商蘇、杭,聽機器洋貨流行內(nèi)地,免其厘稅等款,此外尚有繳械、獻俘、遷民之說。閱《上海新報》,天下震動,聞舉國廷諍,都人惶駭。又聞中國臺灣臣民不敢奉詔,思戴本朝。人心之固,斯誠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澤,涵濡煦覆,數(shù)百年而得此。然伏下風(fēng)數(shù)日,換約期迫矣,猶未聞明詔赫然峻拒日夷之求,嚴正議臣之罪。甘忍大辱,委其棄民,以列圣艱難締構(gòu)而得之,一旦從容誤聽而棄之,如列祖列宗何?如天下臣民何?然推皇上孝治天下之心,豈忍上負宗廟,下棄其民哉!良由誤于議臣之言,以謂京師為重,邊省為輕,割地則都畿能保,不割則都畿震驚,故茍從權(quán)宜,忍于割棄也。又以群議紛紜,雖力擯和議,而保全大局,終無把握,不若隱忍求和,猶茍延旦夕也。又以為和議成后,可十?dāng)?shù)年無事,如庚申以后也。左右貴近,論率如此。故盈廷之言,雖切而不入,議臣之說,雖辱而易行,所以甘于割地棄民而不顧也。
竊以為棄臺民之事小,散天下民心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國之事大。社稷安危,在此一舉。……夫治天下者勢也,可靜而不可動,如箭之在栝,如馬之在埒,如決堰陂之水,如運高山之石,稍有發(fā)動,不可禁壓。當(dāng)其無事,相視莫敢發(fā)難,當(dāng)其更變,朽株盡可為患。……甲午以前,吾內(nèi)地?zé)o恙也,今東邊及中國臺灣一割,法窺滇桂,英窺滇、粵及西藏,俄窺新疆及吉林、黑龍江,必接踵而來,豈肯遲遲以禮讓國哉?況數(shù)十國之逐逐于后乎?譬大病后,元氣既弱,外邪易侵,變癥百作,豈與同治之時,吾國勢猶盛,外夷窺伺情形未洽此哉!且民心既解,散勇無歸,外患內(nèi)訌,禍在旦夕,而欲茍借和款求安目前,亡無日矣,今乃始基耳。癥脈俱見,不待盧扁,此舉人等所為日夜憂懼,不憚僭越,而謀及大計也。
夫言戰(zhàn)者,團結(jié)民心,力籌大局,可以圖存。言和者,解散民體,鼓舞夷心,更速其亡。以皇上圣明,反覆講辯,孰利孰害,孰得孰失,必當(dāng)獨斷圣衷,翻然變計者。不揣狂愚,統(tǒng)籌大計,近之為可戰(zhàn)可和,而必不致割地棄民之策,遠之為可富可強,而必?zé)o敵國外患之來。伏乞皇上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
二、論不變法之害(節(jié)選)
梁啟超(1896)
……要而論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萬國蒸蒸,日趨于上,大勢相迫,非可閼制。變亦變,不變亦變。變之變者,變之權(quán)操諸己,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不變而變者,變之權(quán)讓諸人,束縛之,馳驟之。嗚呼,則非吾所以敢言矣!是故變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變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執(zhí)權(quán)而代變者也,埃及、高麗等國皆是。其三如印度,見并于一國而代變者,越南、緬甸等國皆是。其四如波蘭,見分于諸國而代變者也。吉兇之故 ,去就無間,其何擇焉?《詩》曰:“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傳》曰:“嫠婦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此固四萬萬人之所同也。彼猶太之種,迫逐于歐東,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嗚呼!夫非猶是人類也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