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教案
方法點撥 利用《甲午中日戰爭形勢 圖》了解清軍進軍路線、日軍進軍路線及主要戰役。
要點提示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軍隊屢戰屢敗,最后的結局是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滅,是清朝政府的徹底失敗,是向日本割地賠款的開始。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和妥協。
二、《馬關條約》
軍事上的勝利為謀取政治上的利益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利用在軍事上的勝利,強迫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
1.簽訂
日軍攻陷威海后,揚言要進攻北京,清王朝驚恐萬狀。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 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到達日本 的馬關,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陸奧宗光進行談判。條約內容早已擬訂,只允許李鴻章表態簽還是不簽。在日本的威逼之下,1895年4月17日,中日兩國的和談代 表在日本馬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
2.內容
中國割讓遼東半島、中國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3.影響
(1)割中國臺灣等領土,不僅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 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臺灣省是中國沿海第一大島,包括本島、澎湖列島及其他大小島嶼70多個,與福建省隔中國臺灣海峽遙遙相對,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占領中國臺灣,不僅是掠奪資源的寶庫,而且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2) 2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列強通過貸款不僅控制了中國的財政,而且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空前的賠款數目,要求清王朝三年內還清,嚴重破壞了中國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當時的財政收入,一 年不足9千萬兩。為了償付賠款,除了加緊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洋債”。而這筆巨額賠款,使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帝國主義,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敵人之一。
(3)開埠通商,使日本的侵略進入到中國最富裕地區。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掠奪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特別是江浙兩省的財富。
(4)條約規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
開設工廠一條是第一次提出,雖然甲午中日戰爭以前外國在中國開設工廠已經出現,但并無條約依據,《馬關條約》使外國資本家在中國設廠“合法化”,其他國家依據“片面最惠國”條款,享有“利益均沾”的特權,紛紛在中國開設工廠。從此,帝國主義列強取得了在中國直接投資開辦工廠的權利,剝削廉價勞動力和掠奪原材料,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的發展。
要點提示 列強榨取的利潤不僅遠遠超出在本國設廠,而且沉重打擊了中國的民族工業,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
所以,《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危害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了。
難點剖析 《馬關條約》帶給中國的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