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教案
開放的四口岸的位置與《南京條約》中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相比已經由東南沿海地區沿長江深入到中國的腹地,反映出列強實力的步步深入;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是其他條約中沒有出現的,這反映了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各國對中國在侵略方式上的變化,由商品輸出向資本輸出的轉變。
記憶要訣 《馬關條約》歌訣:
遼臺澎給日本,白銀兩億拱手送,
沙重蘇杭再通商,開設工廠。
民族危機加劇,殖民掠奪升級,
殖民地化加深,列強侵略加速,民族覺醒開始。
三、瓜分中國的狂潮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國與國之間的爭奪更加激烈,爭奪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為帝國主義時代突出的特點;甲午中日戰爭以后,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的《馬關條約》刺激和加劇了列強對中國的爭奪,從而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1.“三國干涉還遼”事件
“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是瓜分中國狂潮開始的標志。沙俄邀請德、法兩國就遼東半島問題 對日本進行干涉,德、法出于本國在遠東和歐洲利益的考慮,立即接受邀請,決定聯合干涉。日本考慮到對三國還不具備開戰的實力,本著“對三國即使最終不得不完全讓步,但對清帝國則一步不讓”的精神,同意退還遼東半島,并向中國索取3 000萬兩“贖遼費”,三國干涉還遼結束。
2.德國出兵強占膠州灣
甲午中日戰爭后,德國以“干涉還遼有功”,向清政府提出索租膠州灣的要求,未獲同意。1897年11月1日,德籍傳教士能方濟、韓•理加略由于作惡多端,被山東曹州巨野縣大刀會群眾殺死(史稱“巨野教案”)。德國以此為借口,于1897年11月14 日悍然出兵強占了膠州灣。從此,帝國主義各國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中國的腐敗進一步刺激了帝國主義國家的貪欲,1898年德國強占膠州灣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著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
知識拓展 在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俄國從北方,英國從西方、法國從南方、日本從東方,虎視眈眈,時刻準備撲向中國,中國處于他們的“保衛”之中,岌岌可危;其他還有十幾個國家,磨牙涎舌,跟隨四國的后面,也想分些殘羹剩飯。
我們沒有看到美國的影子,難道說是美國放棄了對中國的侵略了嗎?不是的。美國由于陷入美西戰爭等原因,無暇顧及對中國的爭奪,戰爭結束后,鑒于中國的現狀,美國提出了不再追隨西方的“門戶開放”政策。在“門戶開放”政策的掩護下,美國要憑借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將侵略的觸角伸向中國的每一個角落。
問題•思路•探究
問題 為什么說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
思路:通過回顧《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的內容,從割地、賠款數額、開放口岸的數量和位置等方面去對比而得出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通過不平等條約的各項內容比較,得出造成的影響程度不同從而得出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從歷史事實中得出歷史結論。
探究:第一,《南京條約》使中國領土開始遭到破壞,《馬關條約》中有關領土割占的規定,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第二,《馬關條約》規定的賠款數額巨大,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第三,《南京條約》規定開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在東南沿海地區, 《馬關條約》規定開放的通商口岸則使列強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第四,《馬關條約》肯定了資本輸出的合法性,它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