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上語文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第七課時 古詩四首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1朗誦比賽學習詩歌,朗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這堂課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朗誦比賽。在各自朗讀的基礎上,小小組推選代表上臺比賽。注意點:要朗誦好一首詩,就必須掌握朗誦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誦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每一組推選一個代表作為評委。2名句推薦閱讀詩歌,朗誦固然不可缺少,但賞析名句,同樣十分重要。大家推薦詩歌名句,并說說推薦的理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理由略) 3品味特色優秀的詩歌,其藝術特色必然是獨具匠心。請同學們談談這幾首詩在寫作方面有什么特色,值得我們學習。(可以利用手頭的資料)春望:全詩緊扣“望”字,層層深轉,情景交融,曲折細膩;結構嚴謹,一環緊扣一環;語言精煉,言簡意賅。泊秦淮:構思細密而精巧,首句渲染氣氛,二句點名環境,后兩句議論作結。十一月風雨大作:通過風雨將現實與夢境巧妙地聯系起來。過零丁洋:前面六句從縱橫兩方面構思,從自身到國事,又從國事到自身;從實到虛,由虛到實,反復渲染了憂憤悲苦的情調,到結尾兩句,卻轉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絕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鋪墊,后兩句才是主旨。 4把握主題這幾首詩的主題有什么共同點?又有什么細微的差異?共同點:愛國不同點:四首詩依次為——憂國思家;針砭時弊,抒發心中不滿;表達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愿望;寧死不屈。 5布置作業(1)背誦并默寫四首詩。(2)收集愛國主義詩篇。 教學反思 第八課時 晏子使楚(1)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1導入美國國務卿訪華,國務卿一行人態度傲慢,常常出言不遜。有一次,國務卿帶著蔑視的神色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此語一出,話驚四座,顯然這句話里包含著對中國人的極大侮辱。許多在場中國工作人員都憤憤不平,但是如果出面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那么必定會引起雙方的不愉快,也勢必會影響到以后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所以必須慎重對待,不可意氣用事,但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么國威何在?就在這令人尷尬、為難的時刻,國務院總理、外交部長周恩來不慌不忙,面帶微笑地說:“國務卿閣下,這并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周總理的一句妙語不僅挽回了面子,弘揚了國威,而且不露痕跡地對美國國務卿的無禮進行了反唇相譏。當下便博得了滿大廳的笑聲,一場外交沖突就在笑聲之中化解了,剛才緊張的氣氛又變得和諧融洽起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晏子使楚》一文,看看晏子是如何機智巧妙地挫敗楚王的。聽講 2課文朗讀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重點是朗誦,朗誦就要注意讀音的準確、語音的停頓,同時更要注意句子的語氣,請問下列句子各應讀成哪種語氣?(1)吾欲辱之,何以也?(2)齊人固善盜乎?(3)所以然者何?(4)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表面上是要明確4個句子的語氣,實質上要理解這4個句子分別在各個語言環境中的含義) (1)句是疑問語氣,楚王的目的是栽贓陷害,當眾侮辱晏子。(2)責問的語氣,楚王把矛頭指向所有的齊國人,一個“固”字更是對齊國人的極大污蔑。句(3)是晏子對生于淮南、淮北的橘“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產生的原因的自問自答,是設問語氣。句(4)是晏子對晏子反問楚王“民生于齊不盜,入楚則盜”的原因,暗含“楚之水土使民善盜”之意,反問語氣。 3理解內容依據頁下注和手頭資料,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對于重點字詞要注意積累,目的在于運用。學生活動,交流 4布置作業(1)熟讀并背誦課文。(2)詞語積累,能流暢地說出文章的基本內容。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