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復習知識點歸納與總結資料
三、課后題提示:
1、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么能夠這樣做。
(1)作者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
家貧,但自己卻“嗜學”學習上“無書”和“無師”。學艱難,窮冬時節,穿行深山雪谷,“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一日粗茶淡飯只有兩頓.。
(2)克服的方法::
①常借書于人,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以此得以遍觀群書.。
②苦無名師引導,長趨百里外,從師叩問。
(3)用精神上的富足戰勝了物質上的貧困.從未動搖求學的意志.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致,得到 。
②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走,跑 。
③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益,更加。慕,仰慕 。
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患,害怕。
⑤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俟,等到。
3、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遇老師叱咄則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
我贊成宋濂的學習態度.因為宋濂從小就“嗜學”,成年以后,“益幕圣賢之道”,他學習能夠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標是極其重要的,這是成功的動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宋濂“以中有樂為足者”故可“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我們要樂中學,學中樂,學習效率才會提高。
但是,宋濂的尊師方式,我有些不同意。他尊重老師固然重要,但也沒必要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而我個人認為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師錯,學生也錯,學生沒有反駁的機會。所以,我們當遇到老師有錯誤的時候,應該大膽、有理、有禮地向老師提出,這樣,我們才可以和老師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關系。
詩詞曲五首新 課 標 第 一 網
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對這首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d )
a.“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酬”字是“以詩相答”的意思。
b.詩人在首聯寫自己無罪而長期被貶,為全詩定下了憤激的基調。
c.頷聯“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運用了兩個典故,表達作者懷念被貶受害的朋友,回鄉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暫憑杯酒長精神”寫作者有些消極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會稍微振作起來。
2.詩的頸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情調由前四句的“傷感低沉”,
轉為 積極樂觀(或:慷慨激昂) 。這兩句詩蘊含的哲理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3.頷聯為什么能成為千古名句?
詩人在這里推開一步,給我們描繪了衣服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的畫面。一洗前四句傷感低沉情調,盡顯慷慨激昂氣概。感情真摯,沉郁中見豪放,不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4.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本意和比喻義是什么?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歷來為人所稱道。這兩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是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陳代謝的哲理,使詩句具有了普遍意義。后人用此詩句,并不和劉詩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無比美好,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