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 1.1自尊自信
課題
1.1自尊自信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自尊的涵義,認識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石。
明白自尊心與羞恥心的關系,懂得做人必須有羞恥心,能夠識別什么是卑下無恥的行為,學會節制自己,拒絕卑下,維護自尊。
能夠分辨自尊與自負、自尊與虛榮的區別;學會正確看待自己,懂得正確分析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能夠克服自卑,擯棄自負和虛榮,自覺維護自尊的人格。
過程與方法
從“探究園”中的“寓言透視”開始進入課程內容,從寓言故事中初步探討“自尊”究竟意味著什么,從故事中的三個情節引導學生探究:人必須維護自己的儀表和心靈,不做有損人格的事情,這樣做就是有尊嚴。結合心靈導航的第一、第二節,讓學生理解自尊的涵義,思考什么是健康高尚的人格,懂得自尊與知恥的關系,維護自尊必須有所不為。
通過“探究園”中的“班級風景”展現的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三個情節,結合心靈導航的第三、第四節,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己,走出自卑,建立自尊自信;懂得自尊與自負、自尊與虛榮的區別,克服自負與虛榮,培養真正的自尊。
通過“實踐與評價”的個案研討,結合弗蘭克林的事例和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認識自卑心理的危害,掌握克服自卑、樹立自尊自信的方法。
通過“提筆思考”,寫短文,引導學生對樹立自尊人格做理性思考,體會“傲氣”與“傲骨”的區別,懂得人要有自尊,卻不能自傲。鄭燮詩及“竹石圖”可作為啟發思路的材料。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閱讀與感悟”中的兩篇文章,更深刻地領悟自尊自信是做人之本,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力量。
情感態度
價值觀
認識自尊是人格之本,是促進人的道德健全發展的重要力量,是人的基本價值。懂得怎樣的人格才是健康高尚的人格,形成對健康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向往;懂得什么是有損人格的卑下的行為,有維護自己人格尊嚴的明確意識,對庸俗卑賤的行為能夠加以抵制。
養成自尊自信、積極健康的心態,能夠以奮發向上的精神克服消極的自卑心態,懂得自負與虛榮的危害,培養不慕虛名、腳踏實地的良好品德,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