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 1.1自尊自信
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常常是通過與別人的比較而形成的。要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就必須要掌握科學的比較方法,使用正確的參照標準。在比較中,有的人只用自己的長處跟別人的短處比,其結果是過于自信,滋長驕傲心理;有的人總是用自己的短處跟別人的長處比,其結果是動搖自信。這就有必要調整自己的參照的標準,要比出努力的方向,比出信心和勇氣,比出實際的進步。 其次,要全面地看待自己。所謂全面,就是既要善于正確認識自己的優(yōu)勢,又要勇于正視自己的不足。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我們首先應該看到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的力量,做到揚長避短。信心不足的人,往往只注意到自己的不足與劣勢,自己先戴上了“有色眼鏡”看自己,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自己打敗了自己。其實,“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可取之處,甚至還有別人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特點,可惜不少人往往認識不到這一點。 再次,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就要了解昨天的“我”,認識今天的“我”,追求明天的“我”;看到自己的成長,看到自己的進步,看到自己的不足,知道應做的努力。 在生活的園地中,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耕耘的土壤。只要我們通過不懈的努力,都有可能改變不理想的現(xiàn)實,并且取得成功,從而擁有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 ⑵找好正確的參照標準 請同學們看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寓意深刻。 [投影]小馬媽媽讓小馬去磨房搬糧食。它走啊走啊,被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看著奔流的河水,小馬不知自己是否該趟過去。小松鼠告訴它說,河水很深,昨天才淹死了一個伙伴。老牛卻說,河水很淺,水面才到它的膝關節(jié)。小馬看看小松鼠,又看看老牛,然后走到老牛跟前,將自己的身高與老牛比了比。它笑了勇敢地趟過了河。 師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這個故事說明了要正確認識自己,要找好正確的參照標準。 ⑶善于揚長避短(板書) 人的自尊心、自信心是在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中逐步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總結成功的經(jīng)驗,做到揚長避短,對樹立正確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就顯得很重要了。 例如,我們可以經(jīng)常抽出點時間問問自己“我能做什么”,再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在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比如,口吃的人,就不一定非要自己成為電臺播音員才心滿意足;身材矮小的人,不一定非要自己成為一名籃球運動員不可。其實生活的園地里,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耕耘的土壤。揚己之長,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避己之短,正視自己的弱點。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都有自尊自信的理由。 2.創(chuàng)造成功的記錄(板書)
一個在生活的歷程中充滿失敗記錄的人,怎么能叫他自尊自信起來呢?成功的記錄越多,成績越大,自信心越容易獲得。反之,如果總是失敗,就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降低自信心。所以,不斷地爭取成功的機會,創(chuàng)造成功的記錄,對于缺乏自信的人來說,尤其重要。 創(chuàng)造成功的記錄,要選準適當?shù)哪繕恕K^適當,就是要使目標與個人的能力相符,不能好高騖遠,而要量力而行。正確的做法,是把個人的期望值降低一點,從小從低開始,一步步向上攀登,積小勝為大勝,有了成功的體驗,自信心就會越來越強。自信心提高了,就更容易取得成功。這樣就形成了自信心與成功的良性循環(huán)。 [投影]有一個中學生,曾經(jīng)因為外語學得不好,對學習外語逐漸失去了自信。老師對他說:“你的基礎差一點,先不和其他同學比,自己和自己比,有進步就是成功”。第一次他定的目標是得50分,經(jīng)過努力得了51分。老師鼓勵說:“有進步,下次爭取55分。”就這樣,隨著成績的逐步提高,這個同學的自信心也增強了,終于跨進了中上等成績學生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