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對自己的一生負責 第二框 勇敢地承擔責任
教學目標:
1.能夠明確自己應承擔的多重責任,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學會理智選擇。
2.能做到臨陣不亂、臨危不懼,提高應對突發危機的能力。
3.結合自身和他人的實踐,認真分析“如何才能勇于承擔責任”。
教學過程:
導入:
師:展示大學生徐本禹在西部支教的10幅圖片,介紹他的先進事跡。
(播放背景音樂《感動中國》)
徐本禹事跡簡介
2004年7月11日,一篇題為《兩所鄉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的帖子出現在因特網上的“天涯論壇”上,內容是關于一個學生到西部農村支教。后來幾個月間,幾十萬人點擊了它,幾千人發跟帖,還驚動了一位省委書記,改變了幾百名孩子的命運。那個支教者就是徐本禹。當初奔赴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巖村為民小學,22歲的徐本禹只為“喜歡教那些孩子”,為此他放棄了讀研究生的機會。天涯論壇上有人發回帖說:“徐本禹應該改名,叫汝本愚,意思是說,徐本禹你這么做很蠢啊!國家培養一個本科生的成本需要4.5萬元,這還不包括學生家庭的投資。回報社會應該有很多方式,可是你徐本禹卻選擇了性價比最低的方式,完全不符合經濟學原理!”而徐本禹說:“有的人一輩子收獲不了一滴眼淚,可這個暑假,我幾乎每天都被感動包圍著。”正因為感動,徐本禹去了,正因為徐本禹去了,大方縣的為民小學和大石小學變了。徐本禹曾經回到母校華中農業大學作報告。誰也沒料到,他在臺上講的第一句話是:“我很孤獨,很寂寞,內心十分痛苦,有幾次在深夜醒來,淚水打濕了枕頭,我堅持不住了……”本以為會聽到豪言壯語的許多學生眼淚奪眶而出。在得到很多支持和資助后,徐本禹仍然是那個記著“我娘講的道理: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你的手”的山東農村小伙子。他會哭,會笑,會痛苦,也像許多男生一樣為失戀而煩惱。徐本禹說,一根火柴本來只是為了能發出自己的一點亮光,但它點燃了整個天空,可火柴還是那根火柴。
問:請大家思考: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生答:略
師:小結:他放棄讀研的機會,牢記母親的話語,從繁華的城市走進大山深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勇敢地履行著一名支教者的責任,為大山里孩子帶來了光明,也使自己表現得更加卓越。
如果我們能夠將責任根植于我們的內心,成為我們腦海中的一種強烈意識,那么在日常的行為和工作中,我們就會表現得更加積極,也更加卓越。
師:分析教材p117的案例,思考: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生:答略
小結:林維敏勇敢地履行著一名警察的責任,臨陣不亂地指揮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所以,勇敢地承擔責任,要做到臨陣不亂。
播放《泰坦尼克號》錄象片段,思考:船長和船員的行為給我們哪些啟示?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船長和船員在沉船這一危機時刻勇敢地履行自己的責任,嚴格遵守“婦幼先下”的規定,維持秩序,把生的希望留給乘客,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他們臨陣不亂的言行讓我們感動。
師:閱讀p118卡爾•施密特先生的事例,思考:他這樣做說明了什么?
生:勇敢地承擔責任,要做到臨危不懼。
小結: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依然臨危不懼地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承擔責任,這種精神穿透人心,震撼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