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責任感的人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認識個人行為與后果的關系。
能力目標:懂得如何培養責任感,鍛煉和增強自己的負責任的能力。
思想覺悟目標:充分認識到行為與后果的一致性,能夠自省自律,避免做錯事,養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良好品質。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懂得關心和愛護他人,為集體貢獻力量,關愛社會,奉獻社會,培養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做一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人。
【教學重點】:樹立負責任的人生態度
【教學難點】:養成先思考、后行動的習慣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模擬情境、啟發、引導、創設情境、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活動一:導入新課:
實踐與評價:
第一步:學生閱讀材料。
第二步:讓學生圍繞問題一討論,父親做錯事,孩子是不是只能跟著做?孩子能不能批評父親,或者拒絕追隨父親?小燕聽話是對的嗎?聽家長的話有沒有原則?
第三步: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二討論:父親帶著未成年的孩子一起犯罪,未成年人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聯系七年級學習內容)小燕對自己有沒有責任?
活動二:講授新課:
討論:怎樣培養做人的責任感呢?
(1)樹立負責任的人生態度:
形成清晰的責任意識,就能產生出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責任的自我要求,就能時時處處事事懷著負責任的態度,認真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會敷衍了事,馬虎應付,不顧他人,不管后果。
(2)學會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
提高自己理性思維的能力,學會全面考慮問題,減少盲目性,對自己將要做的事情的后果有正確預測,爭取好的結果,避免不良后果。
(3)養成先思考、后行動的習慣:
“三思而后行”是負責任的表現,是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要求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頭腦發熱,鹵莽行事;不糊里糊涂,盲目行事。如果意氣用事,盲目行事,最后造成了惡果,即使事后自己愿意負責任,可能也難以挽回后果。
(4)對自己的錯誤或過失造成的后果,要承擔責任。
當自己的行為已經造成了某種不良后果,無論是自己的錯誤還是無意中的過失,都應該勇敢地、老老實實地承擔責任。逃避或推委自己的責任,如果是小事,至少有損人格;如果是大事,還可能給自己帶來更嚴重的后果。
布置作業:中學生怎樣培養做人的責任感?
【教師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討論“實踐與評價”的事例,明確自我責任的重要性,掌握培養責任感的方法.
【后記】:
教學中運用多種手段拓寬學生視野,課堂形式多樣,氣氛熱烈,學生興趣高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學較好地實現了知、情、意、行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