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政治上冊全冊教學設計6
教師總結:
掌握文明、健康的社交禮儀是適應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條件。我們要掌握這些基本要求,并在交往中加以運用。
活動:展示天地
展示一些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等我國傳統節日和圣誕節等外來節日)的典型圖片或詩詞。
學生競答:
(1)這是什么節日?用多樣的形式表達這些節日里的習俗。
(2)怎樣科學對待這些禮儀習俗?
(3)比比誰了解的少數民族禮儀風俗知識多?在《愛我中華》歌聲中,告訴學生“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族不同,禮儀也就會不同。要維護民族團結,必須掌握民族禮儀,一定記得“入鄉隨俗”。
教師總結:我們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禮儀習俗與外來禮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要做到與時俱進。
反思與提升:
(1)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如語言、態度、動作等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寫在紙上。
(2)把自己的不文明言行投進垃圾箱,爭做文明學生。
(三)小結新課
社交禮儀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的,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觀察、學習和培養。只要我們注意日積月累,就一定能夠成為習禮儀、懂禮儀、講禮儀的人。
四、教學反思
在分析“反例”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認清“反例”中不合禮儀的地方,預防個別學生誤將“反例”中的行為作為模仿的對象。
在指導學生活動的過程中,要突出禮儀的優雅。或許學生的表演姿態并不那么完美,但要使學生明白,禮儀更注重內在的優雅──對人的真誠、善意以及發自內心的尊重。
在涉及外國以及我國少數民族的交往禮儀時,教學中要突出“尊重”,在涉及古代的交往禮儀時,教學中要突出“揚棄”,即繼承其精華,剔除其糟粕。
創設情境,從學生身邊、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學生容易感知. 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對于不正確的或不恰當的姿態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自覺改掉不良習慣,提升自己的禮儀品位和禮儀要求。
教學資料鏈接
學生日常文明禮儀規則
1、參加升國旗儀式,做到快、靜、齊,衣著整潔、脫帽肅立,行注目禮。
2、著裝得體,佩戴學生證和團徽(團員)
3、儀表整潔,不化妝,不燙發,不染發,不佩開戴首飾,不涂指甲油,不紋身
4、舉止文雅,談吐文明,坐立正直,行走靠右,不與師長爭道
5、不打罵人,不說臟話,不叫侮辱性綽號,不欺侮弱小
6、使用好文明禮貌用語,請、您好、謝謝、再見、對不起、沒關系
7、使用好體態語言: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起立等
8、上下課,起立向老師行禮,課堂上發言先舉手
9、進老師辦公室或居室應喊“報告”或輕微敲門經允許后再進入
10、得到別人的幫助或借用別人的東西應說“謝謝
11、弄壞別人的東西要道歉和賠償
12、對長輩使用尊稱,看見長輩應先打招呼
13、誠實待人,對客人主動問候,微笑致意;對老、幼、婦、殘和軍人,行走讓路,乘車讓座,購物讓先
14、接受或遞交物品時起立并用雙手;不隨意拿別人的東西,借東西及時歸還
15、不拆看他人信件,不偷看他人日記
16、參加集會守紀肅立,不會發言先向師長和聽眾致禮,發言結束道謝;觀看演出,比賽做文明觀眾,不起哄打擾,適時適度鼓掌致意。
校園禮儀表演
站姿:站立時要挺胸收腹,雙肩展平,雙腿并攏,目視前方,面帶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