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代代相傳的生命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備注
1.復習提問: 1)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有哪些?論據是什么? 2)種子在萌發過程中,提供養料的是什么? 3)什么是控制變量法? 2.講述:種子萌發的指標主要是指溫度指標和含水量指標。所謂溫度指標是指作物生長發育的下限溫度、最適溫度、最高溫度、致死溫度和積溫等。如主要作物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各種溫度指標如下:小麥是耐寒作物,分布在南緯40度到北緯60度的廣大地區,其發芽溫度為4~5度,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5~20度,小麥分春性和冬性兩種主要類型,冬性小麥在幼苗期需通過一段低溫時期才能開始幼穗發育,這個過程稱為春化階段。不同類型品種的春化條件不同:強冬性,0~3度、40~50天;冬性,0~7度、30~50天;弱冬性,0~7度、15~40天。玉米是喜溫作物,栽培界線是夏季平均氣溫在19度以上或夏季平均夜溫在12度以上的地區。種子萌發的適溫在12度以上,發芽的下限溫度為7度。水稻是喜溫作物,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和中國、日本、朝鮮等國的溫帶地區。大多數水稻品種發芽溫度在10度以上;開始生長的溫度,粳稻在12度以上,秈稻在14度以上;苗期的適溫為20~32度;抽穗開花期對溫度最敏感,對粳稻若日平均氣溫小于20度達3天以上,秈稻日平均氣溫小于22度達2~3天以上時,或者日最高氣溫大于35~37度達2~3天以上時,均會使花粉敗育,受精受阻,不實率增加。棉花是喜溫喜光耐旱作物,溫度15度時棉花種子需12~15天才能發芽,在20度時則只需6天。棉花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5~30度,超過40度時生長速度下降,最低氣溫下降到0~2度時葉片受凍,-1度時死亡。而:水分指標是反映農田水分狀況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的指標,常用土壤濕度(土壤含水量占拱干土重的百分數)和蒸散量來表示。一般劃分為過干、 適宜、過濕三個等級。土壤相對濕度為土壤含水量占田間持水量的百分比。大多數旱地作物的適宜水分指標為土壤相對濕度60~80%。作物不同發育期對水分要求不同,一般在孕穗期至開花期對水分最為敏感,稱為水分臨界期,此期的適宜水分指標,土壤相對濕度一般為70~80%。水分虧缺對產量影響十分明顯,根據土壤水分的多寡影響作物生長和產量的程度,可確定作物旱害或濕害的指標,由于土壤濕度隨時間和空間而迅速變化,因此對大范圍的和較長時段的農田水分狀況,通常不用土壤濕度來表征,而用影響農田水分收支的降水、蒸發、徑梳、下滲等表示。 3.提出問題:工廠化育現在已經是很普遍了。如果有一個水稻的新品種,要在工廠里育苗,我們應該確定育苗所需的最適條件以獲得較高的萌發率呢?種子萌發需要空氣,水和一定的溫度。假如工廠在通風的條件下空氣能滿足種子萌發的需要,那么怎樣控制溫度和含水量才能找出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和種子的含水量呢?并板書:三、探究:水稻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和含水量 4.分析和假設: 根據前面的講述,我們可以知道溫度指標是指作物生長發育的下限溫度、最適溫度、最高溫度、致死溫度和積溫等。我們可以確定實驗的最低溫度和最高溫度,從而在最低和最高溫度之間確定幾個溫度作為實驗點進行實驗。同理在含水量的最低含水量和最高含水量之間確定幾個實驗點進行實驗。然后得出假設。 5.實驗設計:(討論) 1)確定實驗所涉及的變量。涉及到哪些變量?哪些是主要變量?哪些是次要變量?如何控制它們呢? 2)確定實驗方案。所需的器材和材料、實驗過程、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 6.實驗數據分析: 1)在溫度為22℃時,含有不同水分的種子生長7天后的萌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