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第四章 電路探秘
討論:(1)用什么方法可以顯示或說明電路中有電流通過?
(2)什么情況下電路中會產生電流?
所謂導電能力就是要檢驗物質能否通過電流,這就要依賴用電器顯示或電流表檢測出來。要設計這樣的電路,還需要的器材有:導線、開關、電源及用電器(小燈泡、發光二極管或音樂卡片均可)。這些答案可引導學生得出,并訓練他們把設計的實驗方案用電路圖的形式表達出來。
思考:電路中只接電流表而不接小燈泡等其它負載是否可以?
當被測物體是導電性能良好的導體時,電路中會因為電流過大超過電流表量程而導致電流表被燒壞。重新強調電流表使用的規范。
請學生在黑板上畫出正確的電路圖。
得到結論:
(1)容易導電的物質叫導體。有金屬、石墨、人體、大地和食鹽水。不容易導電的物質絕緣體。橡膠、玻璃、瓷、塑料、干木頭、油和干燥的空氣都是絕緣體。純凈的水機蒸餾水是不導電的,但普通水中往往溶有大量雜質,能夠導電。)
2.實驗:燒紅的玻璃能夠導電
(注意點:用酒精噴燈加熱;電源電壓控制在20伏左右;負載用發光二極管。)
結論(2)物質的導電能力不是絕對的。有些絕緣體在條件改變時會變成導體。
3.半導體:導電能力介于導體與絕緣體之間
常見的半導體材料有硅、鍺。
在上課前可布置學生了解硅谷和中關村高科技產業大概情況,在課上進行交流。指出半導體在電子工業上的重要地位,可做適當拓展,使所學內容貼近當代科技,激發學習熱情。
(三)金屬導電的微觀解釋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繞原子核高速運動的電子所構成。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
金屬內部原子核位置是相對固定的,但有大量能自由移動的電子,它們能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地方,當電路中接入電源,并接通后,金屬中的這些自由電子都向同一方向(由電源的負極經導線向電源的正極)移動,從而形成了電流。
(四)電阻
我們已經知道有些物質容易導電叫做導體,有些物質不容易導電叫做絕緣體。那在物理上到底這樣來比較物質導電能力的強弱呢?我們就引入電阻這個概念。
電阻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越強,電阻就越大。
問:導體的電阻和絕緣體的電阻大小關系如何?
所以,電阻越大,導體的導電能力越弱。
七、課后反思
這節課的演示實驗中燒紅的玻璃能導電沒有演示。沒有找一個替代實驗,對導電相對性教學有一定的影響。
第4節 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
一、教材分析
利用科學猜想引入探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通過科學實驗來研究導體電阻與導體的長度、粗細、材料的關系。再通過超導的學習,增強學生民族的自豪感。
二、學生分析
對于科學探究,學生是不陌生的。但有關電阻科學實驗是的一定的難度,學生操作會有一定的困難,改為教師演示是一種選擇。
三、教學目標
1、經初步分析能猜測影響電阻的一些因素。
2、知道在與一個物理量的相關因素較多時,能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方案設計。
3、能根據實驗思想設計需要的實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