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美術上冊全冊教案
學生分析:
1.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他們處于渴望探求新知識,喜歡張揚個性的年齡階段,他們會萌發許多奇思妙想并急于表達出來。
2.雕塑藝術學習內容幾乎貫穿義務教育的不同階段,八年級學生較為熟悉,已經具備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和動手能力,但學生對于雕塑的表現方法及精神內涵了解較少。
3.我校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在家長們“掠奪性的愛”的包圍下,他們缺乏對生活的觀察,環保意識也比較淡薄。
教學思路:
畢加索提出了“拾來的材料”概念,這一創新性的材料開發使雕塑語言更加的豐富和個性化,因此,我們整合校本課程“廢棄物的藝術加工”與學校傳統科技節活動,把本課學習材料定為“廢舊物”,教學內容定為:創造之旅——“撿拾”來的生命。教學圍繞以廢舊物為材料的雕塑創作過程展開,設置了感受材料特點,探究制作方法,創新作品主題,進行創作實踐,展示評價作品等一系列環節。教學從體驗、感悟到創造、實踐,由生活到藝術,層層遞進。學生在賞析作品、探究材料、立意構思的過程中,在生命的快樂綻放中潛移默化地領悟廢廢棄物雕塑的創作規律、藝術語言和精神內涵。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欣賞、評析和考察,認識雕塑的表現語言;
2.技能目標:探究材料特征,發現生活中廢舊材料的美感,學會用恰當的方法和形式,有創意地設計與制作雕塑作品;
3.情感目標:體驗創造的樂趣,增強生活情趣,培養對美的感悟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滲透環保觀念。
教學重點:
空間造型的理解和表現;發現材料的美感,運用恰當方法、形式創作雕塑;
教學難點:
生活中各種材料的想象與創意表達。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習材料:
1.課件、范作、生活中的各種材料,特別是廢舊材料,如各種紙材、塑料、布、木、線、糧食、泥土等,特別是富有鄉土氣息的材料,如:自然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的麥秸、稻草、鵝卵石,“揚中三寶”蘆、柳、竹等,社會生活中常見的撲克、光盤、機械零件、方便袋等。
2.所需的加工工具:泥塑工具、繪畫工具、美工刀、剪刀、鉗子、鉛絲、乳膠、雙面膠、鉛絲、針、線、等。
教學過程:
課前每班準備一只大紙箱,存放、收集班級師生使用過的廢棄物品,如吸管、易拉罐、飲料瓶、膠帶圈、報紙、雜志、光盤、電池等,課代表安排學生定期收集、清理、分類。
【設計意圖】為下一階段的設計制作做好材料準備,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做事有條理的習慣。
一、展示、表演,與材料親密接觸
1.(教師拎著很大的蛇皮袋進班。學生眼里滿是困惑:咦?老師到底在做什么?)為獎勵同學們上節課的出色表現,老師為同學們變個魔術,愿不愿意看?
(教師從袋子里“變”出各種人類家庭生活中廢棄的物品:鏟子、鍋、鎮流器、螺絲、舊衣服、撲克牌、麻將、化妝品罐子、鑰匙等。)
近距離展示教師“撿拾”收集來的廢舊物品,學生仔細觀察,分析其生活來源。
2.教師用學生隨機挑選的幾件物品進行組合、搭配,進行簡單人物或動物雕塑創作,學生帶著好奇心觀望。
教師總結,導入新課:一把老虎鉗、幾根電線,或者一只電子鎮流器,幾根鐵釘,經過我們的手就仿佛具有了生命。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經歷創造之旅,給廢舊物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