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美術上冊全冊教案
【設計意圖】本導入環節從生活出發,通過設疑、“變魔術”展示、示范表演,讓學生初步觀察、觸摸生活中種類繁多的廢棄物,初步感知廢舊雕塑過程與簡單方法,喚醒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嘗試的動機。同時肯定上節課學生的表現,讓他們充滿自信地進入學習狀態,水到渠成地導入新課。
二、交流、探究,感受材料特點
1.師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既容易獲得,又具特點的廢舊材料?日常生活中人們是怎么處理這些材料的?自己是如何收集到的?
2.學生分組匯總組員收集的材料,教師引導學生嘗試將搜集到的廢舊材料分類。
3.師生交流:與常見的石、泥、銅等傳統雕塑材料相比,廢舊物作為雕塑材料有怎樣的特點?學生各抒己見。
師生歸納總結:
1)廢舊材料的種類豐富,生活中常被人們隨意丟棄,來源廣泛,容易得到;
2)廢舊材料擁有固有的形狀、肌理、色彩、質地,呈現不同特點,給人不同感受;
3)廢舊材料形狀多樣,統括了點、線、面、塊等基本造型要素;
4)廢舊材料雕塑方法多樣,但容易受材料自身特點限制……
4.參觀了解別組所帶材料,根據需要在組間進行適當的調換。
材料形態 廢舊材料種類 主要加工方法 常用工具
點狀材料 稻谷、豆類、電池、貝殼 粘貼、串 剪刀、美工刀、膠水、切割機、焊接機、鉛絲、鉗子、線繩、線繩、乳膠等
線狀材料 線繩、羽毛、蘆葦、草 捆扎、粘貼
面狀材料 紙張、塑料、布 卷、揉、縫制、團、粘貼、累積、彎曲
塊狀材料 金屬、石、木、泥、石膏 焊接、切割、堆砌、扎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計立足學生生活經驗,滲透探究及環保意識,引導學生觀察和發現材料的美感,了解材料是我們借以表達情感,寄情抒懷的物質載體,為下一環節探究材料的造型方法奠定基礎。組間的材料調換實現了學習資源的共享,培養了學生分享、合作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及與人交流的能力。
三、嘗試、賞析,探究制作方法
1.在組內所帶的材料中選擇較一種材料,思考:可以采用怎樣的加工方法使材料呈現體積與空間?學生分組探究后交流。學生利用實物投影演示空間與體積呈現過程。
2.課件出示表格,總結廢舊材料塑造空間體積的一般方法及常用工具。
3.師生總結:不同的材料應使用與之相適應的制作方法。恰當且巧妙的方法能更好地體現空間與體積。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感受不同材料巧妙的空間造型方法。
四、創意互動,賦予材料生命
1.我們已經熟悉了材料,也掌握了一定的創作方法,那么,怎么超能賦予材料生命呢?大家來試一試。
師生商量選取一、二種材料,嘗試“頭腦風暴”,用不同方式進行空間與體積造型。看誰的創意巧,這么構思的理由是什么。
一把老虎鉗可以是什么?
頭腦風暴第一波:
螃蟹的鉗、動物的腳、站立的人、未來戰士、一條魚、武器、瞭望臺……
頭腦風暴第二波:
焊接上一只廢簸箕就是一只“寄居蟹”;
繞上一圈電線就是“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