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案例評比——井井有條;
八年級下冊 第十九課
井井有條
授課教師:葉 毅
單位:麗水市遂昌縣第二中學
一、教學指導思想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師、學習伙伴、網絡工具等)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建構既是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
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激發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創建寬松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任務和問題去學習;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是引導者,不斷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同時也是學生的學習伙伴。
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上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很適合信息技術課程的教與學。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出發點是:抓住信息技術學科特點,以信息處理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對象,改變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以完成和實現“任務”為線索,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整合信息于學科的學習應用中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帶動學生創新能力、自學能力、理論聯系實踐能力的提高,增強學生獨立意識和團體協作精神。
基于以上思考,本節課我注重體現了以下幾個思想:
1.注重學生興趣的引導,實現教學目標。在本節課,我采用情境教學法導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講練結合。單就內容而言,對已了解了一定計算機知識的學生來說并不難,而且也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東西,因此在課堂上只需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重難點知識精講。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利用任務驅動法,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并且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自我創新等),獲取信息,掌握操作。
4.分層教學的實施。照顧到學生個體差異性,使得每一位學生在教學活動都獲得個體的發展。(不同對象分別對待)通過小組合作及分層完成任務,解決學生間的水平差異。
5.充分利用積極性因素,從而促進學習。現在的學生一般都有很強的表現欲,所以我充分利用學生在實踐中的成就感,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
二、 教材分析
《井井有條》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術教材第四單元第十九課的內容。它是建立在學生已學習掌握了《合縱聯橫》和《運籌帷幄》這兩堂課的基礎之上的一節內容,在本模塊中占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直接關系到《畫龍點睛》一課的學習。從教材內容來看,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但從內容結構上看,看似比較簡單,實際上如在排序中的數據區域選擇,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而在授課的過程中,應注重師生間的互動性和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