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案例評比——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第一課時)教學案例
寧波市李興貴中學 李宇澄
【背景材料】
案例主題: 本課內容選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術》八年級下冊第二十課
地點:溫嶺中學實驗學校
時間:xx年4月24日
課的性質:浙江省xx年初中信息技術課堂評比活動
教學環境:每個學生一臺計算機,能訪問內網;教師機安裝極域4.2控制軟件,配備一臺安裝了serve 服務器;初二學生對于計算機基本操作較熟練。
案例分析:《畫龍點睛》在八年級下冊中是excel軟件單元的最后一課內容,旨在對于excel這個強大的處理數據的軟件在對于數據處理方面的一個提升——在數據的基礎上創建圖表,從而除了能直觀形象的表現數據以外,更起到有助于分析數據內在關系的作用,真正意義上達到對數據的“畫龍點睛”的效果。使學生更充分了解和體會到信息技術對于其他學科的有利的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學科的整合。
學生分析:溫中實驗學校的學生綜合素質都不錯,但是由于本課是作為獨立一課來上,excel單元的其他課內容都直接跳過,因此對于excel軟件,學生們相對比較陌生,對于“單元格”、“工作表”等術語,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布置任務時,有必要由老師演示打開excel軟件,簡單介紹界面及相關的術語,方便學生來理解,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探索性學習任務。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理解圖表的意義,學會根據數據來創建圖表;
掌握數據和圖表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能利用圖表來簡單分析事物內在的規律和趨勢;
能對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動的結果進行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例激發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欲,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教學重點:學會根據數據來創建圖表;
掌握數據和圖表的關系。
能對數據內在關系的需求而選擇不同類型的圖表
教學難點:不連續區域中的數據選定操作;
選擇適當類型的圖表來表現數據內在關系;
能利用圖表簡單地對事物內在規律和趨勢進行分析。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教師運用講解和任務驅動及評價等方法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索研究及合作互助和自評互評等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請學生先欣賞一組照片,師:同學們知道這組照片記錄的是什么時候的激動人心的瞬間嗎?生:xx年雅典奧運會。師:對,這是我們中國在第二十八屆雅典奧運會上冠軍們的精彩留影,讓我們大家再次為這些可愛的奧運健兒們鼓掌致敬吧!
新課:
請同學們看計算機,你們看到了很多組數據,這些都是xx年雅典奧運會上每天的獎牌榜,如果要求你們根據這些數據,讓大家編寫一本《雅典中美俄三國演義》,要求大家從這些數據上分析中美俄三國的強勢和弱勢項目,大家一下子能分析出來嗎?(學生搖頭),看來大家都感到困難重重。接下來,請大家看當時官方網站上的一張網頁,大家看到過這種圖嗎?(出示柱形圖表),學生回答:有。老師:你們認識這樣的圖嗎?學生回答:條形柱形圖(數學課中學到過)。老師:這個我們稱為圖表,它能給大家分析問題帶來幫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研究用強大的數據處理軟件——excel來創建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