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八年級藝術上冊全冊教案1
第一單元 生活——創造藝術的源泉
主題構思
本單元選取了幾組描寫生活場景的藝術作品構成主題內容,旨在使學生以感性方式認識到:藝術作品能反映生活,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惟一源泉,從而啟發學生從生活中去尋找藝術,粗淺地了解“藝術源于生活”這一本質特征。這對于“藝術”第一課是十分必要的。
“藝術”究竟是什么?這一答案歷來不同。唯物主義的藝術觀告訴我們:藝術是生活的一面鏡子,產生于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的藝術現象,一開始就是作為社會生活的反映而出現的。正因如此,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內容也只能來源于實際的社會生活。離開了社會生活,藝術也就不存在。然而藝術不是被動地反映生活,而是經過藝術家的頭腦的加工制作,并融入了藝術家的思想情感,藝術作品比現實生活更典型,更集中。
以上這些藝術的基本特征,在本單元的構建中是以形象生動的藝術品體現出來的,學生通過學習,能在潛意識中對藝術有了基本的認識,而不是通過理論性的說教闡述這些觀點。本單元在“課”的主題選取及內容的選擇上有以下意圖:
1.選取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與音樂、藝術作品。如第一課《鄉韻》中《故鄉是北京》與《上海本是好地方》反映了北京與上海的民俗風情,南北呼應,相映成趣,同時也反映了本土文化,上海地方特色。
2.選取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的藝術作品。如《故鄉是北京》的京腔與《上海本是好地方》中的小調說唱,一聽就感到非常貼近生活。又如第三課中的《收獲》,選取了一組反映豐收的民族舞蹈,風格性很強。
3.選取各時代較經典的作品,尤其是富有時代氣息的作品。如歌曲《中國娃》、《一二三四歌》。
4.選取具有綜合性藝術文化價值的作品。如大型服飾舞蹈《金舞銀飾》,它融音樂、舞蹈、服飾、模特表演于一體,是比較典型的藝術的綜合表現形式,同時具有民族的風格。
第一課 鄉 韻
教學目標
1.通過聽、唱、看、演等實踐活動,領略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格及濃郁鄉情,體會到音樂是歷史的寫照,生活的反映,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2.通過《故鄉是北京》、《智斗》等歌曲與戲曲,感受音樂民族氣息與地方色彩,準確表達歌曲《中國娃》民謠風格,做到自然、親切、愉快、明朗,充滿童趣;通過一系列創造性活動,加深對民族音樂在產生、發展、曲韻風格表演特點等方面的理解。
3.了解戲曲、京劇的形成發展,對戲曲行當、臉譜及角色特點有個初步感性認識。
教學內容與教法建議
一、音樂長廊
(一)欣賞:
1.內容介紹: 《故鄉是北京》
創作于1988年,并于1989年元旦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元旦晚會上由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首唱。歌曲由著名歌詞作家閻肅作詞。歌曲運用中國曲藝中的“不說那……”、“只看那……”這類排比句,展現了北京種種具有中國古典特征的景致風貌,表現了故鄉人對北京深摯的情感。旋律以京劇曲調為素材,與歌詞完美結合,民族風格濃郁,像一杯濃烈的醇酒,沁人心肺。
歌曲分為aba三部分。頭、尾是一個類似京劇中緊拉慢唱的散板段落,自由、豪放,也有點類似引子與尾聲的作用。中間部分運用了流水板體的節奏及委婉的拖腔,跌宕起伏、瀟灑流暢,如在向人們娓娓訴說,親切而自然。這首歌詞問世后,相繼出現了許多用戲曲曲調寫的歌曲,俗稱“戲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首歌開拓了歌曲創作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