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八年級藝術上冊全冊教案1
(2)劇種以南方戲曲為好,如浙江的越劇,上海的滬劇,江蘇的錫劇等。
(3)因兩首古詩均為七言絕句,所選配的戲曲曲調最好是以兩樂句或四樂句為一個樂段的結構,最后要有終止感。
題(三)
1.答案:
(1)周信芳:二堂放子
(2)梅蘭芳:霸王別姬
(3)梅蘭芳:貴妃醉酒
(4)周信芳:
2.教學建議:
(1)可借助于這些劇目音響(演員嗓音與劇情)來辨認劇照內容。
(2)大部分學生對傳統戲曲了解甚少,故在做這個練習前,老師有必要給學生介紹一些名人名劇,戲曲行當、角色、臉譜及流派演唱、表演特點。在此基礎上結合音響再來辨認會大大減低難度。關于戲曲知識方面的書籍,可參閱《中國戲曲音樂》、《京劇唱腔》、《辭海•藝術分冊》等。
題(四)
1.答案:
(1)張飛(豹頭環眼)戲出《三國演義》。見京劇《瓦口關》。劇中張飛勾畫三塊瓦臉。其譜里通天紋上的菱形墨塊勾畫的很大,眼窩造型十分講究,呈現豹頭環眼之態,具有勇猛大將的神韻。屬夸張性臉譜。(錢金福先生筆意)
(2)關羽(忠勇雙全),見京劇《古城會》,故事取材于《三國演義》。關羽揉紅臉,再用油黑色勾畫眉、眼及其它紋理,突出關羽的臥蠶眉、丹鳳眼的關髯公相貌,屬寓意性臉譜。(李萬春先生筆意)
(3)包拯(白眉橫直、月牙向上)白眉平直,逐漸展寬,斜插入鬢,眉心聳起,額頭托園月牙,開口向上,此譜線條剛勁,造型猶如“雪山懸月”,生動刻畫了人物剛正不阿,執法入山的性格,屬寓意性臉譜(侯喜瑞先生筆意)
(4)孫悟空(可趣而不可宗之譜)見京劇《芭蕉扇》,故事取材于《西游記》。紅心畫作倒掛石榴形,金眼圈勾成佛手,額頭畫成帶葉桃。此譜只供欣賞,屬趣味性臉譜。(翁偶虹先生筆意)
2.教學建議:
(1)要講清每一臉譜的面部特征與角色涵義之間的關系,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形象化記憶。
(2)可在上課前,把臉譜作為一種環境渲染,布置在教室四周,既有趣,又有效。
(3)很多旅游勝地有畫臉譜的紀念小品,如飯碗、飯勺等,可收集一些展示出來。
四、音樂小詞典
1.內容介紹:
(1)戲劇與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樣式,它與古希臘的悲喜劇、印度的梵劇合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綜合藝術。故事屬于內容;表演屬于形式。戲劇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與音樂相結合的,如歌劇、舞劇等;另一類是不與音樂相結合的,如話劇。中國的戲曲有個特定的含義,就是在表演故事的過程中,凡第一人稱的表述大都采用韻文體的“曲”(曲子)這種形式為唱詞,所以“戲曲”稱謂的本身,就體現了音樂在其中的作用,但它又不同于歌劇,它在世界劇壇上是獨樹一幟的,概括地說:戲曲是產生在中國特定時期、扎根于特定民族土壤,具有特定概念的音樂戲劇樣式。這三個“特定”大體可將戲劇與戲曲,戲曲于其他音樂戲劇作出概念上的區分。
(2)京劇:
京劇的緣起,一般要追溯到1790年秋為慶祝乾隆八十大壽,徽班“三慶班”的晉京獻藝。爾后其他徽班接踵而來。至道光年間,“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合稱為“四大徽班”,在北京扎下了根。
徽班進京之初以扮演旦角為主,表演技巧上吸收昆劇載歌載舞的一套程式,聲腔以二黃為主,兼收昆腔、吹腔、四平調、拔子腔等。徽戲的劇本內容豐富,戲詞通俗易懂,有齊全的角色,還有一套獨特的武打技術,所以在進京之前,它已形成了唱、念、做、打齊全的劇種。進京扎根后更是“色藝最優”。后來又有湖北的王洪貴、余三勝等人進京,帶來了已將皮黃結合的漢劇。到了咸豐年間,“和春”徽班解散,“三慶”、“四喜”、“春臺”分割由杰出的生角程長庚、張二奎、余三勝當班主,他們均以唱工見長。特征是質樸、高亢、氣勢磅礴。當然他們在腔調語言、表演上又各有自己的特點。由于他們三人在唱腔上的突出成就,早期以演旦角為主的徽班變成以演老生戲為主,劇目內容從表現一般社會生活進入表現政治事件,藝術的嚴肅性大大提高。這種從形式到內容的重大變化說明一個以皮黃為主的新興劇種已經逐漸形成,其詞句比昆劇淺顯易懂,又比地方戲雅致講究,受到各個階層的人士普遍喜愛。因此程、張、余等人可說是京劇的奠基人,尤其是程長庚,被稱為“京劇開山祖師”。隨著唱腔流派的竟相爭艷,京劇逐漸形成為一個劇目豐富、行當齊全、名家輩出、流派紛呈,號稱“國劇”,全國性的大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