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八年級藝術上冊全冊教案1
2.教學建議:
(1)從圖片上辨別舞種,主要從服飾與造型上去思考。為減輕練習的難度,最好結合音響或影象來加以辨別,這樣,音樂與動作也可以作為參考對象。
(2)讓擅長舞蹈的同學跳一段或做幾個民族舞的動作造型。
題(二):
1.答案不定
2.教學建議:
(1)根據音樂的實踐性特點,可有唱、有奏、有講、有跳、有畫、有做(工藝品),也可將它們結合起來進行創編,如配樂、朗誦、背景(指畫)演奏、歌伴舞、舞伴歌、小品、情景劇等。
(2)讓全班同學享受與點評這些成果。
題(三):
1.答案不定
2.教學建議:
(1)在朗誦所收集的文學作品的同時,最好配上風格一致的音樂,甚至可參照電視里的“電視小說”、“電視散文”以及“詩與畫”之類的節目,自己拍攝或選配合適的鏡頭與畫面。
(2)根據音樂非語義性的特點,所選文學作品應以抒情類而不是敘事類為主。
題(四):
1.參考答案:
自制樂器與發聲體可有以下一些內容——灌滿沙子的易拉罐/被串成排簫式的吃空的口服液瓶/雙層對折的沙皮/鍋碗瓢盆/串成一圓串的汽水瓶蓋/吹胖的氣球或塑料袋(擊破聲)/繃緊的橡皮筋/(手擊)課桌椅……
2.教學建議:
根據題目意思,可有兩種構思,一種首尾兩段a較熱烈,中段b較抒懷平穩;另一種首尾平穩,中段熱烈。熱烈時“樂器”敲擊(或搖擺)得緊密、有力、快速;平穩時,樂器則奏得稀疏、輕柔、慢速,并且音色清脆。
四、音樂小辭典
1.內容介紹:
(1)民族管弦樂:
又稱民族器樂曲。我國民族樂器伴隨著民族音樂的發展而發展,反過來也為民族器樂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古代民族樂器伴隨著民族音樂的發展而發展,反過來也為民族器樂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古代民族器樂常和歌、舞相結合,并為禮儀或風俗活動服務,因此,合奏形式比較盛行。古代的器樂獨奏、合奏活動在民間很繁榮,尤其是宋代以后,“小樂器”的發展形成許多傳統的固定形式,如各類鼓吹、吹打、絲竹樂等。20世紀以后,借鑒了歐洲音樂的創編手法和樂器制造經驗,為民族器樂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許多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廣州、北京等地相繼成立了民樂演奏團體,改編、演奏民族管弦樂曲。1949年以后,民族管弦樂發展更為迅速,許多大型演奏團體相繼成立,各地音樂院校也成立了民族器樂、演奏和作曲專業,社會上民族器樂活動也很活躍,這一切都促進了民族器樂活動的空前發展。涌現出了一大批在國內外都有影響的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以及運用新的技法創作的樂曲。
少數民族樂器也很豐富,早在漢、唐時代經由西域、匈奴、高麗以及印度傳入我國的樂器和樂曲,就豐富了當時漢民族的音樂。長期以來,除保留了各自的特點,還不斷得到進步和發展。我國民族樂器按發音機制分為:弦鳴樂器(二胡、古琴、揚琴、馬頭琴等)、氣鳴樂器(笛、簫、巴烏、笙、嗩吶等)、體鳴樂器(鐘、鑼、鐃等)和膜鳴樂器(鼓類)。也可以按演奏方法分為:吹管樂器(笛、簫、笙、嗩吶、管子、巴烏、海笛等)、拉弦樂器(二胡、京胡、板胡、四胡、墜胡、馬頭琴、牛腿琴(侗)、科布孜(哈薩克)等)、彈弦樂器(琵琶、古琴、箏、阮、揚琴、伽倻琴(朝鮮)、扎木聶(藏)、熱瓦甫(維吾爾)等)、打擊樂器:掌鼓、大鼓、書鼓、銅鼓、象腳鼓(傣)、鑼、八音鼓、寫鑼、鈸、鐃、镲、碰鈴、拍板、木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