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八年級藝術上冊全冊教案1
“土風舞”是類似于波蘭的南部的“克拉科維亞克”民間舞蹈。音樂節(jié)拍為2/4拍,舞蹈輕快有力,富有跳躍的節(jié)奏感。以對舞為基礎,男女舞伴對面而立。舞蹈中常常插以表現男性氣概的大幅度跳躍動作。
2.教學建議:
(1)歌曲結構短小,節(jié)奏明快,旋律簡單,具有外國兒童歌舞的特點,學生在熟練演唱后,可用集體舞的形式來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活躍氣氛。
(2)在唱與跳的同時,由于歌曲旋律較簡單,還可用小樂器伴奏,使唱、奏、跳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同時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的氣氛。
二、藝術天地
(一)音樂與舞蹈:
1.內容介紹:
《農樂舞》:
朝鮮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吉林省朝鮮族地區(qū)。形式較自由,人數不限,有的持小手鼓而舞,有的男子頭戴“象帽”,帽頂上系一“象尾”(細長紙條),舞時用力甩動頭部,從“象尾”繞身體旋轉。舞蹈風格健壯活躍,節(jié)奏由慢轉快,形成高潮。伴奏樂器有小鑼、大鑼、法鼓、長鼓、喇叭、胡笛等。也有邊唱邊舞的歌舞形式。
《豐收歌》:
1964年獲得第三屆全軍匯演優(yōu)秀作品獎和演出獎,1994年“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中獲“經典作品金項獎”。
《摘葡萄》:
《摘葡萄》根據新疆維吾爾族的表演性舞蹈《手鼓舞》改編。新疆地區(qū)的維吾爾族有著多種形式和特殊風格的舞蹈藝術,大致可分為自娛性舞蹈、風俗性舞蹈與表演性舞蹈三類。手鼓舞屬于表演性舞蹈,是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舞蹈形式,開始流傳在南北疆各地民間,后發(fā)展成舞蹈節(jié)目。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進行獨舞,有時與手鼓中對舞。舞蹈的特點是動作敏捷,節(jié)奏多變,多用高難度的旋轉與腰部技巧。舞蹈《摘葡萄》運用“手鼓舞”的表演形式,表現了在葡萄豐收的季節(jié),少女摘葡萄、嘗葡萄的喜悅心情。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特點是身體各部位的動作用眼神配合傳情達意。從頭、肩、腰、臂到腳趾都有動作。昂首、挺胸、直腰是體態(tài)的基本特征。通過動、靜的結合和大、小動作的對比以及移頸、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穩(wěn)重、細膩的風格韻味(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
2.教學建議:
(1)舞蹈是一種形體藝術,所以最好要通過錄象、vcd等媒體來進行教學。
(2)以上三部作品都是以農家勞作為題材的,而對于民族舞的欣賞,關鍵還不在于內容,而在于掌握各民族舞的旋律風格與節(jié)奏特點,這里的三部作品的旋律、節(jié)奏特點見“創(chuàng)造與拓展”中的題一答案。
(3)從影象中體驗音樂與舞蹈是如何在節(jié)奏與氣氛上絲絲相扣的。
三、創(chuàng)造與拓展
題(一):
1. 答案:
舞 蹈 地 域 風 格 情 緒
盅碗舞
長鼓舞
黃土黃
孔雀舞 蒙古族
朝鮮族
漢族
傣族 驃悍有力
飄逸柔美
奔放直爽
矯健婀娜 熱烈歡快
優(yōu)美抒情
歡快喜悅
柔美含蓄
(1)蒙古《盅碗舞》根據蒙古流傳民間舞蹈《盅子舞》創(chuàng)編。舞者雙手邊碰擊盅子邊舞,雙腳一前一后踏動,形成“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腳步穩(wěn)”的典雅優(yōu)美的舞姿。
(2)漢族舞蹈《黃土黃》根據陜北秧歌創(chuàng)編,舞姿瀟灑、大方、活潑,風格健壯、有力,節(jié)奏自由奔放,音樂富有高原音調特色。生活氣息濃郁,陜北秧歌是中國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