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工業的地域聯系
所謂土地的價格,是指長期出租土地的地租價格。
例:北京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上用地高達每平方米 1 萬元,王府井的商業用地高達每平方米 4 萬元。因此,在城市內各個不同的地段辦工廠,在占有面積相同的情況下,地價相差很大。只有占地少,而且出得起高地價的工廠,例如高級時裝廠和首飾加工廠,才可以選擇市中心的區位,其中有的廠房只占高層建筑物內的少數房間。在市中心附近,往往布局一些需要靠近市場的工業,如印刷出版業、食品加工業等。那些占地面積較大的工業,例如鋼鐵廠、石油化工廠和飛機制造廠等,一般選擇在平坦的城市遠郊或空曠的農村地區。
集聚因素:主要分析了工業企業中相關產業的集聚及所帶來的優勢(節約運輸成本,降低能耗,集中處理廢棄物;開展協作,促進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
(三)工業聯系和工業區域
1. 工業聯系(略前一節已經學過):以服裝的生產為例,由紡紗、織布、印染、縫制等多個環節,這樣,紡織廠、印染廠、制衣廠之間便發生了聯系。
活動:從“投入一產出”的工業聯系來看,在下列工廠中,宜靠近鋼鐵廠布局的是:
① 汽車廠 ② 化纖廠 ③ 電視機廠 ④ 造船廠 ⑤ 機床廠
2. 工業轉移和工業集聚:
利用教材中的世界制造業重心轉移和勞動密集型工業轉移為例引導學生看書自學分析:
a. 工業為什么會轉移?哪些工業發生了轉移?
b. 哪些工業集聚?工業轉移與工業集聚有什么關系?
結合教材 72 頁“活動”鞏固知識。
1) 工業轉移的原因:各地區的資源供給、勞動力素質、工資水平、市場需求、環境容量是不同的,而且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工業布局相應地會表現出明顯的趨向性。
2) 工業轉移歷程:
世界制造業重心轉移的軌跡為英國一德國( 1851 一 1900 )、德國一美國( 1879 一 1930 )、美國一日本( 1950 一 1990 )。近三十年來,制造業逐漸向東亞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轉移。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加工制造業又逐漸向我國大規模轉移,其轉移的重點區域為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
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例如,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我國沿海地區,現已發展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地帶。珠江三角洲每年要生產出大量的家用電器、服裝、鞋類、玩具和工藝品,并以相對低廉的價格輸送到世界各地。
那些高質量的產品、迅速創新的產品和高度專業化的服務,幾乎是由少數地區供應的。一些發達國家維持著對高端產品的壟斷地位。例如,美國硅谷的信息技術產品、法國的高檔化妝品、瑞士的名牌手表、日本的數碼電子產品和德國的高級轎車等。這些產品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具有廣泛的品牌效應,是今后一段時期內發展中國家所難以取代的。
(四) 工業與環境
1.帶來工業三廢的工業和布局:
空氣污染——布局在常年盛行風向的下風地帶。如:化工廠、煉油廠、水泥廠、釀造廠
水源污染——河流的下游。如:化工廠、煉油廠、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
固體廢棄物污染——遠離居民區。如:鋼鐵廠、發電廠
2案例分析
完成課本有污染的工業部門的區位選擇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