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從蒸汽機到互聯網教集體備課
,讓學生積極參與,增加對互聯網和信息化社會的感性認識,為深入認識互聯網和信息化社會奠
定基礎。
(1)互聯網的誕生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它是一個幾層樓高的龐然大物,耗資巨大且功能不夠完善。
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不斷更新換代。計算機的發展已經走過了電子管、晶體管、中小
規模集成電路和大規模集成電路四個時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
計算機。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發展十分迅速,產品不斷升級換代。未來的計算機將朝
著巨型化、微型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方向發展。
20世紀60年代末,在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美國處于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加緊了對
信息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直接推動了互聯網的產生。
互聯網是超大規模的計算機及其相關設備組成的信息與服務共享的網絡。1969年美國建成了世界
上第一個采用分組交換技術的計算機網絡arpanet。然而它僅連接了四個大學實驗室,這是計算機
互聯網(因特網)的前身。這個網路的基本要求是當戰爭爆發時,即使網路上的線路或設備部分遭
到破壞,系統仍能正常運作。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為全球信息網。
全球信息網(world wide web),音譯為萬維網,顧名思義就是包羅萬象的可存取信息的全球性
網絡。它是人們可以進行相互交流的抽象空間,主要由互連的文本頁面、圖像、動畫、音像及三
維世界構成。
(2)信息化社會的到來
一般認為,以紙質為媒介的報紙為第一媒體,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為第二媒體,以圖像為媒介的
電視是第三媒體。而互聯網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傳播信息的文化載體,這種以數字化的方式存儲、
處理和傳播,以比特為計量單位的電子媒體被人們稱為“第四媒體”。
國際互聯網的應用豐富多彩。例如,收發電子郵件、資料檢索、瀏覽新聞、休閑游戲、網上購物
、網上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
網絡媒體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體,具有界面直觀、音色兼備、鏈接靈活和高速傳輸的特點。互聯
網不僅具備傳統媒體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傳統媒體不具備的優勢,互聯網作為繼報紙、廣播、
電視后的第四媒體,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為人類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信息源,是
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的顯著標志。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一種新的經濟
形態──知識經濟在美國首先出現。在經濟活動中,知識成為交換和應用的主體。在知識經濟時
代,經濟增長源于知識的增長,成功的關鍵是要有足夠的人力資本儲備。
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人類進入了信息化社會。信息化社會既是科技革命的成果,也帶來了一場經
濟革命。在互聯網時代,人類的生產、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是,互聯網作
為第四媒體給人類社會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但也給信息的傳播和管理帶來了嚴峻挑戰。建議
教師利用個案分析法加以說明,也可以請學生結合現實,討論:在互聯網時代,出現了哪些新問
題?垃圾信息和網絡安全等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安全。建議教師結合個案進行分析說明。西方資產
階級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侵襲。1998年5月,克林頓在美國海軍學院發表演說時宣稱:“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