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宋明理學
2、隋唐時期-------“三教合一”。
(1)隋朝:儒學提出“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2)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唐代實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釋、道三教得以各自獨立發展,并在獨立發展中進一步相互爭論,相互融合。在三教的爭論和發展中,儒教日益處于劣勢,明顯地感受到來自佛道二家的壓力。面對佛教和道教的發展,儒學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唐中葉以后,儒學大師韓愈和柳宗元等人率先提出要復興儒學。他們在回應佛道挑戰的同時,積極援佛入儒與援道入儒。總之,韓、柳等人企圖建立一個能融匯“百家之學”的學說來取代佛、道的愿望,后來經過理學家們的發展,到南宋的朱子可以說正式實現。
二、程朱理學:
1、宋代“理學”的產生:
(1)含義:所謂“理學”,指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以“理”為最高范疇的儒家學說,它把“理”或“天理”視作哲學的最高范疇,認為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不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準則。
2、宋代“理學”興起的社會條件:
①與宋代政治特點密切相關。隋唐五代的長期分裂和混亂,使傳統倫理道德規范遭到極大破壞,極不利于大一統政治的穩定和鞏固,因此,宋統治者一開始就倡導尊儒讀經,宋代的儒學復興便由此而形成。
②與宋代經濟、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宋代一統政局后,農業、手工業得到迅速恢復和大規模發展,在此基礎上,科學文化的進步尤其引人注目。理學對自然及社會規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學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③與思想史自身進程密切相關。理學是儒、釋、道三教長期論爭和融合的果實。宋代儒學為了與統治建設相適應,儒學道統自然成為其承續的對象。此外,理學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產物。北宋學者敢于疑經改經,相互辯論,相互啟發,獨立思考,大膽立論,講注義理,為理學的產生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思想環境。
3、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
1)北宋:程顥、程頤(合稱“二程”)-----宋代“理學”思想體系的正式形成。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理而后物。(核心思想)
②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所謂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窮理。程、朱主張就世間萬事萬物而體認天理。格物窮理,是教人從待人接物的具體事情中去體認道學家所講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致知則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
2)南宋:朱熹——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
●思想主張:
①理氣論:朱熹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理”和“氣”兩方面構成的,氣是構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現實世界中,理、氣不能分離,但從本原上說,理先于氣而存在,這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②心性論:其基本觀點是:“心體情用”、“心統性情”。朱熹的“心統性情”理論,認為性是心之體,情是心之用,善心即“天理”,惡的人心就是“人欲”。
③認識論:朱熹對“格物”的解釋,認為一是“即物”即接觸事物,二是“窮理”即研究物理,三是“至極”即窮理至其極;對“致知”的解釋,朱熹認為是擴展、充廣知識,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結果。在知行觀上,朱熹則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觀點,認為知的目的在行,即實地踐履,若想踐履,必須先知,不過朱熹也強調知和行不能偏廢,“知行學相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