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宋明理學
④功夫論:在修養功夫方面,朱熹主張人們學習和道德修養的目的,就在于“存天理,去人欲”,這一結論一方面有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意味,但另一方面,在倫理學上則有用理性原則來作為社會普遍道德法則的意義。總的來說,程朱理學所強調的“格物致知”,并不是要求科學真理,而是明德之善,主要是道德層面的。
●歷史地位:(科考依據 思想外傳)
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及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還形成“朱子學”學派。
3、程朱理學的影響:(適應需要、官方哲學、維護統治)
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統治。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與“心學”:
(1)生平簡介:
陸九淵(1139~1192)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江西撫州金溪青田人。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陸九淵是中國“心學”的創始人。明代王陽明發展其學說,成為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近代中國理學產生深遠影響。
(2)心學: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又稱“良知之學”,是理學的一個流派。它與程朱理學不同的是,陸王心學主張以人“心”為宇宙的本體(程朱理學以“道”或“理”為宇宙的本體),明代王陽明繼承并發展了這一學說,成為集心學之大成者,因而又稱“陸王心學”。
(3)思想主張:
①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
②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③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得天理。
過渡:明初,為了強化思想統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學。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官方統治思想。明中葉,明朝的封建統治出現了嚴重的政治危機,王陽明認為程朱理學崇尚空談,不務實際,遂創立心學,以克服人們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會的政治危機。心學蔚然形成一代學術思潮。
2、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
(1)生平簡介: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浙江余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居住于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心學”創始人。
(2)主要思想:
①“心即理”:王陽明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 “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頭腦中固有的,主張通過“內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用封建倫理道德去規范自己的行為,就可鞏固封建統治。
②“致良知”:王陽明認為 “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認識了外物才有的。這個知是“良知”。看經書的目的是為了致良知。
③“知行合一”:王陽明主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緊密相聯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說。在當時社會上、在理學發展中的確有知而不行的情況存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時弊有糾偏的意義。
※ 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強調道德的自覺和主宰性。
見教材p14最后一段
★課后延伸
1、理學與心學的聯系和比較:程朱理學向心學的演變說明理學已走向極端。朱熹的觀點是要人們接受封建道德觀念(存天理,滅人欲),王陽明則主張,封建道德存在于人們心中,只要恢復就可以了。二者同是維護封建統治,沒有本質區別。由客觀唯心主義(程朱理學)向主觀唯心主義(心學)的轉變,說明理學已走向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