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戰后的社會主義國家》教學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蘇聯第四個五年計劃的突出成就,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朝鮮的分裂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與越南人民的抗法斗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世界歷史意義,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蘇共“二十”大的召開,赫魯曉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東歐變革的原因,南斯拉夫實行的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波茲南事件與哥穆爾卡改革,匈牙利事件與卡達爾改革,“布拉格之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能力要求:(1)比較波茲南事件與匈牙利事件的異同。(2)分析對比蘇聯、東歐變革失誤與中國改革成功的原因。(3)透析蘇聯與東歐國家關系的演變軌跡,總結蘇東關系的經驗教訓,得出正確結論,形成正確歷史認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二戰后歐亞一系列國家走上人民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道路,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緊密合作,表明社會主義已越出一國范圍而形成世界體系,人類社會走向社會主義成為世界性進程,這是世界歷史的一個巨大進步。
社會主義建設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社會主義國家間必須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獨立自主,反對霸權主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重點
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亞洲人民民主國家的成長;蘇聯的改革和挫折;東歐的變革。
教學難點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社會主義陣營形成的積極意義;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經驗教訓。
教學方法
采用問題解決模式進行教學,教師通過設置富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把握重要概念之間的聯系與綜合,揭示本質和規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運行課件,出現世界地圖畫面,提示學生觀察有紅旗飄揚的地方,然后教師說明講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地圖迅速發生變化。除了蘇聯外,在東歐,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東德相繼脫離了資本主義體系,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在亞洲,中國、北朝鮮和北越也成功地實現了這一目標。社會主義國家共擁有世界1/3的人口和1/4的土地。歐亞一大批國家走上人民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道路,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緊密合作,表明社會主義已越出一國范圍而形成世界體系,人類社會走向社會主義成為世界性進程,這是世界歷史的一個巨大進步。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第三節 戰后的社會主義國家(課件顯示)
一、戰后初期的蘇聯(課件顯示)
1.第四個五年計劃的突出成就(課件顯示)
教師布置學生看書,然后提問:(1)蘇聯第四個五年計劃從何時開始到何時結束?學生答:1946~1950年。(2)蘇聯第四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學生答: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巨大成就,工業的成就突出,農業總產值接近戰前水平,尤其是1949年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