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戰后的社會主義國家》教學案
50~80年代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三次高潮、四種模式:(1)三次高潮:第一次以50年代初南斯拉夫開始的體制改革為發端,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蘇聯的改革,1956年波匈事件以后波蘭、匈牙利的改革,到1957年蘇聯對工業和建筑業進行改組的嘗試。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未能對舊體制進行根本改革。第二次發生在60年代初期,有蘇聯、東歐國家卷入,主要特點是圍繞改進經濟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要求提高經濟效益而展開。這次改革仍然沒有涉及體制構造本身的弊端。由于蘇聯出兵人侵捷克而受到嚴重挫折。第三次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了廣泛的、全面的改革高潮。中國是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社會主義改革的正確方向,它完全突破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次改革的特點,一是世界性,改革范圍由以往幾國擴大到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二是各國改革是全方位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的改革一起上,三是深刻性,改革觸及舊體制的弊端及其理論基礎,并在新的理論體系和對社會主義認識上有許多突破。(2)la種模式:一是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自治理論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二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基本框架內進行改革的蘇聯體制;三是實行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匈牙利模式;四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實踐中選擇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蘇東關系問題上的教訓:(1)兄弟黨之間應當堅持獨立自主,一律平等的原則,要堅決反對大黨主義,大國沙文主義和霸權主義的惡劣作風。(2)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也應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只有這樣,才談得上按國際主義原則處理國家之間的問題。(3)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不能以一種模式到處亂用,必須根據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本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走具有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課件顯示)
教師講解:與蘇聯、東歐各國改革受挫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改革的巨大成就。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也走過照搬蘇聯模式的彎路,從1956年開始,中國共產黨經過20余年的探索,終于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從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
提問:為什么中國改革成功了,而蘇聯、東歐的改革相繼受挫呢?(同學回答后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改革是一場嶄新的復雜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影響它的進程的有國內外諸多因素。但是,最主要是由于指導思想與路線不同。我們黨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創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淪,制定了符合我國國情的黨的基本路線,走上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
路。而蘇聯、東歐的改革沒有能完全擺脫蘇聯模式的經濟理論;沒能完全把握本國的國情;蘇聯熱衷于霸權主義,搞軍備競賽,干涉別國內政;東歐則沒有完全擺脫蘇聯的干涉、控制。因而它們都相繼遭受挫折,而我國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