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戰后的社會主義國家》教學案
會議的影響:會后蘇聯開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動,同時進行了大規模的平反冤假錯案。二十大過后,出于赫魯曉夫的主動,組織了約百來個專門委員會,對各勞改營和流放點的所有政治犯進行重新審查。這樣從“1956年至1957年間七八百萬人獲釋回家。另有五六百萬人死后恢復名譽。”大規模政治恐怖及與之相伴的勞改營體系從此在蘇聯完全成為過去。
2.赫魯曉夫的改革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教師提問如下問題:
(1)赫魯曉夫改革的內容有哪些?學生答:在經濟領域,特別在農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業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權力、精簡機構的措施。
教師深入講解:赫魯曉夫在經濟領域的改革首先是從農業開始的,改革的重點也在農業。赫魯曉夫以農業專家自居,為提高糧食產量發動了大規模的墾荒運動。他還提出蘇聯農業的出路在于畜牧業發展的觀點。他說:“不能離開畜牧業問題來看糧食問題。”他強調要大力發展新的飼料資源——玉米,提出要在1960年使全國的玉米種植面積達到2800萬公頃,要求白俄羅斯某個集體農莊每公頃土地上的收入達到2500盧布,即高出于該農莊計劃的5倍多。赫魯曉夫以極大的熱情,頻繁會見各地方領導人,與他們談話,向他們施加壓力。就連他政治方面的對手莫洛托夫也承認:“赫魯曉夫跑了很多地方,他經常在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他本人經常呆在莊稼漢中間,在這方面對他是無可指責的,他的優點恰恰在這方面。”農業的豐收為取消義務交售制奠定了基礎。義務交售制是根據斯大林的“貢稅論”,從1953年以來開始實行的,它成為阻礙蘇聯農業發展、使蘇聯農業陷入慢性危機的重要原因。赫魯曉夫認識到這一問題。從1953年起,農業產品交售制逐漸被取消。為了鼓勵農業生產,國家調整農業部門的收購制度,提高農產晶收購價格;鼓勵農莊莊員和職工發展個人副業;改革農莊計劃制度,擴大農莊、農場的自主權;合并集體農莊,將力量薄弱的農莊變為國營農場。為了擴大集體農莊的自主權,赫魯曉夫決定改組機器拖拉機站,消滅“一塊土地兩個主人”的現象。機器拖拉機站是全民所有制企業,耕種的卻是集體農莊的土地。主要的生產工具由機器拖拉機站掌握,生產活動成果的責任制則完全由集體農莊承擔,兩者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嚴重影響了集體農莊生產的積極性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1958年4月18日,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通過決定:自1958年起,把農業機械自由地賣給集體農莊,農莊可分2—3年還清貸款。為了加強對農業的研究和管理,赫魯曉夫還決定把農業院校和農業科研機構從城市搬到農村等。
(2)赫魯曉夫改革為什么會失敗?學生答:改革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在具體做法上也只是對原有的經濟體制小修小補,加上他作風缺乏實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口號與目標,這—切導致他改革的失敗。
教師深人講解:赫魯曉夫改革的決心是大的,有些措施也是很有效的,但為什么會失敗呢?教材上講他改革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在具體做法上也只是對原有的經濟體制小修小補,加上他作風上缺乏實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口號與目標,這一切導致他改革的失敗。這個評價是中肯的。如他在改革中不斷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口號與目標,助長了浮夸風。1958年蘇聯糧食大豐收,赫魯曉夫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提出蘇聯在“3~4年內在人均肉類、牛奶和黃油產量方面趕上美國。”其實,當時美國人均每年消費肉類96公斤,蘇聯只有36公斤,差得很遠。一些地方領導為了討好赫魯曉夫,采取虛報、浮夸等辦法,助長了浮夸風。梁贊州1958年賣給國家肉類4.8萬噸,卻許諾1959年賣給國家15萬噸,,為了完成該計劃,,一是殺種畜,二是花錢從外地買,然后再以1/3或l/4的價格賣給國家,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產力。1960年當地農業生產一籌莫展,新的保證成為泡影,言過其實的州長飲彈自殺。還有瞎指揮,—刀切,決策缺乏嚴密的科學論證。如開墾荒地,不注意保護,破壞了生態平衡。改組拖拉機站本是件好事,但一窩蜂起,操之過急,產生了不少消極后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