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
15.( 廣東 2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以擺脫嚴重的社會危機。請問:當時社會危機有哪些表現?王安石變法涉及財政、軍事、教育等多方面,請概述其中有關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參考答案
基礎鞏固
1.b 新政夭折后,王安石給宋神宗呈送了《萬言書》,要求變法,但沒有引起宋神宗的重視。
2.d 安石認為:國家貧困的癥結不在于開支過多,而在于生產過少,生產少則民不富,民不富則國不強。
3.d 題屬于基礎題。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4.b 甲法規定,保丁農閑時練兵,平時參與維護地方治安,戰時編入軍隊作戰。
5.b a項“樞密院”是中央決策機構,c項“參知政事”是副相,d項“兵部”是管軍事的;符合題意的是b項“軍器監”。
6.b 之法中改革科舉制度,設明法科,?悸闪睢喟傅。
強化提高
7.a 石認為:國家貧困的癥結不在于開支過多,而在于生產過少,生產少則民不富,民不富則國不強。
8.a 主要考查學生分析與理解能力!袄碡敗钡哪康氖菫榱嗽黾臃饨▏业呢斦杖。從其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等方面看,主要是調整國家與大官僚、大地主之間的關系。】
9.b 題的關鍵在于正確理解“寇亂”兩字的含義!翱軄y”指人民的反抗,特別是農民階級的斗爭。材料中反映王安石實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寇亂息”,即平定農民起義.
10.b “青苗法”是對農業而言的,“保甲法”是對國家軍力而言的a、c、d三項中有此兩法,故排除。符合題意的是b項“免役法、方田均稅法”。
課外延伸
11.【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識記和分析能力。這兩次變法的相同點主要是在目的、支持者、結果以及變法者的命運等方面;而不同點主要是性質、背景等。
答案:
相同點: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變法都對生產關系做出了調整;都得到最高統治者的支持;都因觸犯大貴族、大官僚,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而失敗;變法者的個人命運基本相同。
不同點: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生在春秋戰國新舊制度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而王安石變法則發生在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四伏時。性質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封建化運動;王安石變法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的改革。
12.【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對古代各類改革的綜合認識,應對所學過的改革進行綜合歸納,從而回答第(1)、(2)題;回答第(3)題時,應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社會責任感等方面進行闡述。
答案:
(1)推動社會轉型;改變王朝中衰局面;推動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2)方式: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
目的:通過對統治政策的調整和完善來維護自身的統治。
后果:改革往往不會對生產力造成破壞,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發展。
(3)解析:本題具有開放性,可任選一位,主要從改革家的社會責任感、堅強意志、崇高品質、順應歷史發展等方面所受的啟發,言之有理即可。
高考猜想
13.a 本題旨在考查再現史實的能力。由于新法觸犯了大地主官僚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王安石變法遇到極大阻力。司馬光任宰相后,新法被廢除。
14.c 方田均稅法規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戶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這對官僚、地主既得利益打擊很大,從而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