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二)漢武帝時期,儒學的新發展
1.新儒學思想的主要來源
以《公羊春秋》為骨干,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
2.新儒學的主要內容
董仲舒新儒學的基礎是“天人感應”學說。他認為人君受命于天,進行統治,所以應當“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無道,天就會降下災異來譴責和威懾。如果人君面對災異而不思悔改,就會出現“傷敗”,因此人君必須仿效天道,實行仁政。
●教師點評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為皇權披上了神圣的外衣。為皇權至高無上找到了依據。董仲舒君權神授的思想,適應了封建統治者加強專制主義中央統治的需要。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儒學有利于加強封建專制統治,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一。
●教師點評: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①主張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實行“大一統”,強調君主的權威,賦予君權以神權的色彩。②在宣揚君權神授同時,又繼承和發揚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③以傳統儒學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豐富和發展了孔孟學說。④適應了西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受到統治者的重視,迅速發展成為社會的正統思想。
3.儒學新發展的作用
①對鞏固國家的統一,發揮了積極作用。
②“天人感應”學說,對限制君主權力的過度膨脹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儒學在政治上占據統治地位,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從此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典例體會】
例1(上海歷史,4)漢武帝問策賢良文學,董仲舒對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引自《漢書•董仲舒傳》。董的對策
a.指出了漢武帝弱點 b.違背了漢武帝初衷
c.觸犯了漢武帝忌諱 d.迎合了漢武帝意愿
參考答案:d
解析:此時的“孔子之術”是經過董仲舒改造的以“天人感應”學說為基礎的新儒學,它強調“大一統”觀念,強調君權神授。這些思想非常適合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
例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論語•為政》
材料2:仲舒復對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對既畢,天子以仲舒為江都相。
——《漢書•董仲舒傳》
請回答:
①據材料1、2,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②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種主張在當時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
③你認為董仲舒的主張對我國后世有什么影響?
參考答案:
①孔子主張“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大一統。
②孔子的主張在當時不被重視,未產生實踐效果。因為在當時諸侯爭霸、社會動蕩的情況下無法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