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愛人”,“為政以德” ——孔子
材料二 仲舒復對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對既畢,天子以仲舒為江都相。
——《漢書 董仲舒傳》
材料三 “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至論天下之理……亙古亙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為能盡之;而其所行所言,無不可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四 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
——李贄
回答: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孔子與董仲舒的思想主張,指出兩種主張不同結局并分析原因。
(2)根據材料三、四分析朱熹與李贄的觀點有何不同,說明了什么問題?
(3)結合上述材料,談一下你對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參考答案:(1)孔子主張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孔子的主張在當時諸候爭霸連年戰亂的背景下不可能實現,因而沒有人采納董仲舒主張;由于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這一主張被采納。
(2)朱熹堅持儒家學說,認為應該遵循倫理道德,認為儒家思想不可改變,維護孔子的權威地位;李贄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論為衡量是非的標準,挑戰孔子的權威地位。說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懷疑和挑戰,統治地位開始動搖。
(3)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斷豐富和完善,逐漸確立起統治地位,對維護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起了很需要作用;但是后來僵化,禁錮了人民的思想,阻礙了文化的進步。
【總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