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四:王安石變法學案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四:王安石變法
第二節 王安石變法
課程標準
1、了解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 2、歸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評價其歷史作用。
知識與能力
歸納王安石在“富國”、“強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變法措施。
過程與方法 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育以天下為己任,為社會作貢獻的擔當意識。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王安石變法的指導思想和內容; (2)認識變法各項措施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教學難點 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體會改革的曲折性和艱巨性。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 情境創設:“富國”、“強兵”和“育才”
【自學評價】 1、王安石認為,最好的理財富國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勞動力去 ,是 而不是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王安石從 年開始,先后制定和推行了以下新法: 法、 法、青苗法、 法、方田均稅法和 法。 2、為了革除軍隊中的弊端,使其內足以 ,外足以 ,便成為王安石改革的關鍵問題之一。 3、王安石執政以后,主要從以下方面對軍隊進行了整頓: 法 、將兵法、 法和 。 4、王安石在育才方面主要的措施有 和改革 。 5、王安石變法,使 增加,抑制了 的勢力,使農戶所受的賦稅剝削 大力興修農田水利工程,對 的發展發揮巨大作用。變法中的強兵措施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的 局面。 6、變法的思想偏重于謀求 ,獲取盡可能多的 ,而且新法實行顯得 。 【知識結構】 一、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1、經濟上:冗官,冗兵,冗費——造成 局面(財政危機) 2、軍事上:策略失當,對遼夏戰爭失敗——造成 局面(邊境危機---外患) 3、階級關系上—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和統治集團矛盾尖銳(政治危機----內憂) 4、慶歷新政-----揭開改革序幕。 二、變法目的和性質: 1、時間: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3、中心:富國(理財)。 4、目的: , ,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 5、性質:在不觸動 的前提下,對 局部調整;是地主階級挽救統治危機改革。 三、變法措施: (一)富國之法(理財之法) 1、思想和策略: ⑴對社會問題認識: ①認為國家貧困的癥結不在于 ,而在于 。 ②農民貧困是由于 ,由于政府把 加在農民身上。 ⑵變法的指導思想: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依靠農民積極開發自然資源,積極開源而不是消極節流) 1)均輸法: ①措施: 必須了解各地生產情況和北宋宮廷需要情況 采購。 1) ②作用:物資需求和 物資供應得到配合;不合理負擔有所減輕;節省 和 ,增加財政收入,也避免 。 2)市易法: ①措施:政府設立“ ”, 收購商販不易脫售的貨物,等 時再賣。商販向 繳納抵押品,可成批 官府的貨物到各地出售,半年 利息。 ② ②作用:限制 對市場的控制,增加 的財政收入。 3)青苗法: ①措施:各州縣在每年 時,兩次 或 給農民,收獲后償還并加收 利息。 ②作用:使農民免受 ,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4)免役法: ①措施:廢除 輪流充當州縣官府差役辦法,改由州縣 充役, 征收募役費用。 ②作用:減輕農民 負擔,保證了 ,擴大了生產。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5)農田水利法 ①措施:規定各地興修 ,其工料由當地居民 高下分派。②作用:農田水利有了很大發展,大量薄地變良田,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減輕農民 負擔,保證了 ,擴大了生產。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6)農田水利法 ①措施:政府重新 ,根據 劃分等級,作為賦稅負擔的依據。 ②作用:克服官僚地主 , 的弊病,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二)強兵之法 1)將兵法: ①措施:a.對禁軍 ,整編后軍隊進行訓練;b.各路設置負責操練的將官,教閱戍守當地的軍隊。 ②作用:改變了 中兵將脫節、戰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 。 2)保甲法: ①措施:a.十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 。b.農閑保丁操練, 維持治安。 ②作用:壯丁受到軍事訓練并和 相參為用,國家 費用減少, 負擔減輕。 3)保馬法: ①措施:廢掉依靠政府的 ,由 代養官馬;同時以優惠政策,使民戶踴躍養馬。 ②作用:節約 ,降低 。 4)設軍器監: ①措施:在開封內設置 ,專門管理武器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進行賞罰。 ②作用:軍器的制造逐步改善;產量提高,數量足夠十年之用。 (三)育才之法 1、改革科舉制度(王安石認為科舉的變更是除舊布新的開端) ⑴內容:廢除原來的科舉考試,改以 取士,在《 》《書》《易》《 》《 》中選一經。 ⑵作用:選拔大量能夠 的有用人才。(也是目的) 2、 改革學校制度 ⑴認識:要統一思想,培養改革派人才在于 的變革和發展。(也是目的) ⑵原因: ① 作為全國最高的學府,長期以來是高官子弟 的地方,已徒有虛名。 ②太學被保守派所把持,成為反對變法的 。(甚至以“王莽變法”考題攻擊王安石) ⑶內容: 整頓太學,把改革派編纂的《 》《 》《 》(合稱《 》)作為必讀教材,也使科舉考試的依據。 ⑷作用:使 成為變法造輿論、育人才的地方。 3、育才之法的影響: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廣泛傳播,直到 仍在太學中流傳 四、改革的結果和認識(短暫的變法) 1、變法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 局面 ⑴改變積貧局面: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經濟很大發展,國庫積蓄夠 年之用.(理財中哪五個?) 青苗法: 取代高利貸; 方田均稅法: 限制隱田漏稅行為; 市易法: 使商業利潤中一部分收歸國家; 募役法: 使農戶賦稅剝削減輕; 農田水利法: 促進農業的發展. ⑵抑制兼并,人民負擔減輕. ⑶改變積弱局面:扭轉 屢戰屢敗局面,1072年 拓地千里,是北宋軍事空前大捷.(強兵措施) 2、改革的失敗 ⑴失敗標志: 任宰相,新法被相繼廢除。 ⑵失敗原因: ①變法觸犯了 、 的利益遭強烈反對(主要原因)②指導思想上 ,且新法實行 。③宋神宗在變法的后期動搖及其死后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④在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⑤指導思想有誤,違背 規律。 ⑶失敗教訓:改革是艱辛的,必然會充滿阻力,改革者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而且要注意用人。 3、改革評價: ⑴變法不足: ①它是地主階級 的改革運動,沒有觸及 ,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 危機。 ②變法以 的統治為出發點, 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⑵進步意義: ①增加了 ,加強了 ,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北宋 局面。 ②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 ③王安石大刀闊斧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他是我國古代杰出的 、 。 ⑷改革啟示: 【課堂小結】 比較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點,并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 【課堂作業】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王安石說)人之困乏,常在新陳不接之際,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貸者常苦于不得。 材料二 (司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舉錢出息,尚能蠶食下戶,況縣官督責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則與之,不愿固不強。”光曰:“愚民知取債之利,不知還債之害…” 材料三 清朝史學家趙翼評論說:青苗錢雖曰不得過二加息,而一歲凡兩放兩收,則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約中熟為介,令民償必以錢,則所定之價,又必逾于市價,而民之償息,且十加五六,則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引自趙翼《廿二史札記》 回答:①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②據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對誰有利? ③在材料二中,司馬光認為“青苗法”在實施過程中有什么問題,他指出問題的目的是什么? ④材料三趙翼觀點是否有道理?結合上述材料分析趙翼的結論與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說明你的結論。 答案: 【學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