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⑶評價:
①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②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并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與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③措施中沒有維新派提出的“行憲法,大開國會、設立制度局”等主張,比實際宣言退步了。
⑷特點:①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并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加政治的可能性; ②百日維新顯示了光緒帝和維新派除舊布新的決心,損害了頑固守舊勢力的利益,但又沒有觸動封建統治的基礎,改革是不徹底的。三、戊戌政變⒈原因:
知
識
梳
理
⑴新政措施的推行觸犯了利益,遭到他們強烈抵制和反對
①慈禧解除翁同龢的軍機大臣職務;
②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控制京津地區;
③榮祿等人暗中勾結,密謀由慈禧太后訓政
⑵光緒帝反擊行動使新舊勢力間矛盾激化
①光緒帝革職了禮部兩名尚書及四名郎中,任命譚嗣同等“軍機四卿”;
②光緒帝和維新派拉籠掌握新建陸軍的袁世凱落空;
③游說西方列強支持變法沒有結果
⑶譚嗣同密訪袁世凱和光緒帝接見伊藤博文
⒉經過:
⑴慈禧宣布 “臨朝聽政”;
⑵囚禁光緒帝;
⑶屠殺譚嗣同、楊銳、劉光弟、林旭、楊深秀、康廣仁“戊戌六君子”。 ⒊結果: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全部被廢除,“百日維新失敗”。 四、歷史意義
⒈戊戌變法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希望通過改革,使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⒉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變封建君主專制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⒊戊戌變法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五、失敗原因
⒈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⑴維新派既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又脫離廣大人民群眾;
⑵寄希望于沒有掌握實權的光緒皇帝;
⑶對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勢力寄予幻想;
⑷缺乏反帝反封建勇氣,采取改良的辦法。
⒉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
⒊教訓:當時的中國和平改良道路行不通。
重
難
點
講
解⒈戊戌變法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意義: ⑴戊戌變法是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維新派揭露帝國主義企圖瓜分中國的陰謀,喚起了人們的近代民族意識,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⑵它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努力追求
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傳播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和科學文化,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
重
難
點
講
解
時代的到來。 ⑶它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過維新派的宣傳,維新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國人的心態也隨之改變,學習西學成為一種社會時尚,“變革”也成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⒉
⒊俄國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戊戌變法三次改革的共同點:
⑴背景
①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歐美列強加緊了在全球的侵略和擴張,受到先進工業文明的沖擊。如俄國克里木戰爭的失敗、日本與美英等國家簽訂不平等條約和中國甲午戰后嚴重的民族危機。